方术内容
(1)所有患者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辨证分型:其中肾虚型(肾阳虚,肾阴虚,脾肾两虚)占84%,气血虚弱型占16%。①肾阳虚型给予益肾固冲、止血安胎之寿胎丸加减,主要药物有:杜仲、菟丝子各12g,桑寄生、党参、川断各15g,熟地黄、阿胶(洋化)各10g,白术12g、党参15g。②肾阴虚型给予养血滋肾、清热安胎作用的保阴煎加减,主要药物有:生地黄、地骨皮、麦冬、制首乌、桑寄生各12g,黄芩、生白芍、桑叶各10g,旱莲草、苎麻根各15g,玉竹20g,甘草3g。③脾肾两虚型用补肾健脾止血作用的寿胎合四君子汤加减,药物组成:菟丝子30g,桑寄生、党参各20g,续断15g,阿胶12g(洋化),白术、棕榈炭10g。随临床兼证而加减用药。④气血虚弱型用益气健脾、养血安胎作用的泰山磐石散加减,主要药物有:人参、川续断、熟地黄各15g,黄芪、黄精各20g,白术10g,白芍药、当归各12g,糯米、陈皮各9g,灸甘草、川芎、砂仁各6g
(2)随症加减:兼气虚者加黄芪20g,党参20g,山药
15g;兼出血量多者加阿胶15g(洋化),艾叶炭、棕榈炭各12g;兼腰酸剧者加杜仲12g,狗脊各12g;兼小腹空坠胀痛者加升麻、白芍各9g;伴恶心、呕吐者加陈皮、姜半夏、生姜各6g,淡竹茹9g;伴心烦少寐加夜交藤12g,酸枣仁9g;伴气滞者加紫苏梗12g,砂仁6g
(3)用法:水煎服,取汁400ml,每日1剂,分2次早晚
口服,连续服用,症状未消除或习惯性流产者一般建议用药至妊娠3月以上。
(4)预防护理:注意孕期卫生,节嗜欲,调情志,适劳逸,慎起居,其中尤以戒房事是提高本病的临床疗效不可缺少的。滑胎患者受孕间隔时间不宜太近,最好相隔1年或1年以上。
临床疗效
治疗62例先兆流产患者中,治愈44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
治验点评
先兆流产属中医学的“胎动不安”、“胎漏”、“滑胎”等范畴。是妇女妊娠后,阴道出现少量下血症状者,称“胎漏”;若伴腰酸、腹痛下坠者,则称“胎动不安”。常是堕胎、小产的先兆。其发病如《诸病源候论》云:“胎动不安者,多因劳疫气力或触冒冷热,或饮食不适,或居处失宜,均致肾气虚弱。漏胞者,冲任气虚,则胞内泄漏”。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生殖而系胞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以载胎,精血养胎,故胎孕初成赖先、后天之精气的滋养和托固,肾气充则胎元固,脾气健而胎元盛。今肾虚则根怯,脾虚则本薄,脾肾不足,气血亏虚冲任失和而胎元不固是形成本病的重要机理。因此,治疗应补肾健脾、培元固本为基本大法。笔者通过多年对本病的治疗和观察,发现临床上以肾虚型为多,结合孕妇体质、症状、舌苔、脉象,辨证分型为肾阳虚、肾阴虚、脾肾两虚、气血虚弱型进行治疗。肾阳虚者给予益肾固冲、止血安胎之寿胎丸随证加减治之;肾阴虚者给予养血滋肾、清热安胎作用的保阴煎随证加减治之;脾肾两虚者用补肾健脾止血作用的寿胎丸合四君子汤随证加减治之;气血虚弱者用益气健脾、养血安胎作用的泰山磐石散随证加减治之,其次在选方用药的同时还应根据阴阳互根、气血互用之理,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阳阴平衡,冲任调和则胎元自安的基理治疗先兆流产。治疗结果显示,确有良效。另外,中医药治疗先兆流产还可采取孕前调理的方法,特别是习惯性流产的病人,孕前调理患者机体素质,达正气恢复,阳阴平衡。为日后孕期夯实基础,以预防流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