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建中汤为主治慢性胃炎案
张某,男,60岁,河间市黑佛头村人。2013年12月6日
初诊。
两年来胃脘时有隐痛,夜间加重,喜暖,食粗粮烧心,
纳呆。曾服斯达舒、温胃舒等西药无效。无奈住院治疗,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住院治疗一周后,食欲更差,全身乏力,几乎不能行走,面黄,腹肌紧张,舌淡,脉沉弱。
处方:
柴胡20g,黄芩6g,半夏10g,大黄18g,芒硝(冲服)
15g,白芍20g,枳壳20g。1剂,水煎服。
药后患者泻下2次,觉有食欲,想喝小米粥。再服下方:
黄芪30g,肉桂10g,桂枝10g,白芍20g,姜5g,大
枣20g,炙甘草6g。5剂,水煎服。
药后胃痛明显减轻。再服15剂,诸恙尽失。
临证心得:根据此患者体质和方证辨证,当为黄芪建中汤证,但是患者虚弱日久,中气不运,肠胃必积有湿热痰水,格拒正气,如果率然应用补法,与体内邪气相值,不仅不能辟易邪气,反会助邪为患,故在服黄芪建中汤之前,先重服大柴胡汤,以攘辟其邪,开补药资养之路。《生气通天论》曰:“病久传化,上下不并,阳气当隔,隔者当泻。”孙思邈曰:“凡欲服五石诸大汤丸补益者,先服利汤,以荡涤肠胃痰涎蓄水。”
清·周学海曰:“欲补先泻,乃尽补之能事!”善哉,斯言!此法乃余秉承家传,运用颇多,临证较正治之法疗效为优!黄师经验:运用黄芪建中汤首先要找准黄芪体质,如面黄、肌肉松软、浮肿等。临床上多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腹痛等病。症多见疼痛隐隐,饥饿遇冷则加重。因药房没有饴糖,故方中未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