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介绍】何某,女,55岁,以慢性腰痛3年,反复发作,加重2天为主诉,于2011年10月28日就诊。患者3年前因受寒而出现慢性腰痛,每年秋天转凉时及劳累后发病,坐位起立时下腰疼痛,揉按后可缓解,疼痛时伴有间歇性左下肢大腿外侧酸痛不适,曾在当地社区医院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岀症、椎管狭窄症,经推拿及药物(药物不详)治疗后腰痛缓解,但受寒及劳累后仍发作。近来天气转凉,腰痛发作,即来我院针灸门诊诊治。诊时患者神志清,精神可,走路时腰部略显僵直坐位起立时动作缓慢,双手指关节无疼痛及变形,纳食可,睡眠安,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湿润,脉沉缓,查体腰椎生理曲度变浅,无侧弯,两侧腰肌紧张,腰部活动度前屈40°,后伸5°,左侧屈10°,右侧屈10°,左旋5°,右旋5°,背伸试验阳性,屈颈试验阳性,腰3~5棘突左侧2厘米处腰肌压痛,髋外展外旋试验阴性,腰椎磁共振检査腰4~5s椎间盘中度突出(中央偏左),腰3~5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密度増高,腰椎椎管矢径变小,椎管狭窄,腰椎退行性病变。西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中医诊断为腰痛,治当散寒除湿,温经通络。取双侧后溪穴,微握拳,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附近,揉按有压痛点处取穴。治疗时嘱患者取站位,穴位常规消毒,拇指揉按一侧后溪穴,找到压痛点,用0.25毫米×3.0毫米规格的毫针刺入0.5寸,小幅度提插手法寻找针感,要求局部有得气感,然后采用捻转补法,小幅度、高频度捻转针柄,捻转幅度小于90°,捻转频率为每分钟120~150次,持续捻针3分钟左右,让患者细心体会针感,继续捻针,针感会沿着手臂外侧经过肘外一直延伸至肩外侧,然后同样操作针刺另一侧后溪穴,使其针感也延伸到肩外侧。接着两手同时小幅度、高频率捻针,针感在大椎穴附近汇合,继续捻针,针感会沿着脊柱向下传导,捻针直至针感到达腰椎并扩散到腰椎两侧,停止行针。让患者活动腰部,其反馈腰痛感消失,上肢外侧及肩背部发热感一直到腰部两侧。患者腰部活动度增加,顿感腰部轻利,背伸试验阴性。
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嘱患者留意针感的变化。留针期间若热感减弱或消失则捻针1次,至热感出现。以上方法每日治疗1次,治疗7次后,患者腰痛消失,腰部活动度增加,前屈80°,后伸10°,左侧屈15°,右侧屈15°,左旋30°,右旋30°,背伸试验阴性,达到临床治愈。随访1年,未出现下腰部、骶部及左侧下肢酸痛等症状。[李宝武,丁淑强.独取后溪穴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1例报道.
湖南中医杂志,2013,29(7):99]
【分析点评】腰痛外感内伤均有,腰痛的病变在肾,病理以虚为主,并与督脉相关。《难经·二十八难》记载:“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椎管狭窄与椎间盘突岀均是由于脊柱及其韧带的病变导致督脉脉气不通,不通则痛。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如果督脉脉气不调则易发生腰脊疼痛的症状。《拦江赋》中有“后溪能治督脉病”的记载。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小肠经通于督脉,可以疏调督脉、太阳经气,壮腰健肾,以调节督脉之气,治疗椎管狭窄与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部疼痛。后溪穴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八脉交会穴又称“交经八穴”,是人体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特定腧穴。后溪穴的治疗范围较广,现代临床应用后溪穴可治疗急慢性腰痛、肩痛、下肢痛、颈椎病、落枕、头痛、面瘫等。针刺疗法与运动疗法相结合,患者通过自行运动,达到气血舒畅、关节复位的目的。临床中用捻转补法针刺后溪时,多数患者均会出现热感,热感沿着上肢外侧后缘,绕行到肩胛部,然后沿着脊柱及脊柱两侧一直感传到腰部。也有少部分患者不经明显的热感感传而直接出现腰部发热。热感越是明显的患者其针刺疗效越好。
即《标幽赋》中所载的“气致则速效,气不致则不治”。少数患者用捻转补法很难出现热感,可换用提插补法,以激发经气而出现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