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肉
主要营养价值
鹿肉是高级野味,肉质细嫩、味鲜美、瘦肉多、结缔组织少,可烹制多种菜肴。鹿肉含较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糖和一定量的维生素,且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鹿肉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糖、维生素,胆固醇、脂肪含量却极低,并含有多种活性物质。
主要功效与作用
1.温肾壮阳:鹿肉性温和,有补脾益气、温肾壮阳的功效。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鹿肉属于纯阳之物,补益肾气之功为所有肉类之首。
2.促进循环:对于经常手脚冰凉的人也有很好的温补作用。
3.调节作用:鹿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含胆固醇很低等特点,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对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食用调理常识
鹿肉肉质细嫩,味鲜美、瘦肉多、结缔组织少,可烹制多种菜肴。鹿肉的食用方法一般是烧烤、蒸炖。
食用禁忌与注意
1.鹿肉不宜与鲫鱼同食。鹿肉和鲫鱼同时食用,会引起或加重过敏性反应。
2.鹿肉不宜与鲇鱼、鲍鱼同食。鹿肉与鲍鱼药用功能不合,不宜同食。
3.鹿肉不宜与野鸡同食。鹿肉与野鸡药性不协调。
4.儿童、青少年不宜食用鹿肉。
5.一次食用不宜超过150克,因为鹿肉温热之性,会出现流鼻血、身感燥热等症状。
6.禁食病死、腐败变质及未烹熟的鹿肉。病死、腐败变质及未熟透的鹿肉含有细菌和毒素,食后可致疾病与中毒。
7.忌多食、久食鹿肉。鹿肉性质温热,多食或久食可以产生热病之症。
8.忌夏季多食鹿肉。夏季以温热之阳气为主,鹿肉性质也属温热,多食之后,由于两热相加,同气相求,故易引动内热之患,甚至出现热迫血液妄行的吐、咳、尿、便以及鼻衄等出血之症。
9.发热病患者或热性病初愈者忌食用鹿肉。鹿肉性质偏热,多食可以加重发热病症的病情。
10.肝、胃有火,面部有痤疮、皮疹、湿疹者忌食用鹿肉。
食物养生方例
1.炸鹿肉
材料:鹿肉200克,鸽蛋糊10只,面包屑少许,酱油、味精、黄酒、姜丝、植物油、椒盐各适量。
功效: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安心神的功效。适用于失眠、勃起功能障碍、腰膝酸痛、筋骨痿软等。
做法:将鹿肉洗净,切成薄片,改花刀后放入酱油、味精、黄酒、姜丝合成的汁液中浸泡15分钟,把渍过的鹿肉片挂鸽蛋糊,蘸上面包屑,用力轻轻拍平,待用。炒锅置火上,加植物油烧至八成热,将鹿肉下锅炸至金黄色,捞出,沥油后切成条状,装入盘内,撒上少量椒盐即成。佐餐食用。
2.鹿肉核桃红枣汤
材料:鹿肉250克,核桃肉60克,红枣5枚,调料适量。
功效:具有温肾壮阳、补气益血的功效。适用于肾阳不足、勃起功能障碍、尿频、腰膝酸软、便溏、畏寒、面色青白等做法:鹿肉用沸水烫后洗净切块;红枣洗净,去核;各药同入锅内,加水1000毫升,炖至400毫升时调味食肉、枣、核桃并饮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