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
黄褐斑为颜面部出现局限性淡褐色或褐色皮肤色素改变的一种皮肤病。皮肤病专家认为:精神因素,生殖系统疾病,妊娠,口服避孕药,慢性胃肠病,慢性肝病,结核病,恶性淋巴瘤或体内某种癌瘤,接触煤焦油、高分子芳香族化合物、各种光线、射线,蛋白质不足及维生素缺乏所致营养不良等,均可导致本病发生。其病理机制尚不明确,有人认为是由性激素刺激黑色素细胞、孕酮,使黑色素产生增加而形成色素沉着斑而成。本病在中医学称为“黧黑斑”、“黑尘”等。
一般认为本病与肝、脾、肾三脏有关。临床对本病往往重“外治”
轻“内治”,而中医内治法治疗黄褐斑效果很好。妇女的经、带、胎、产,无论哪一方面出现病理变化,都极易成瘀,而内有瘀则外有斑,故“瘀”是黄褐斑的基本病理特点。
【临床应用】
刘继刚运用桂枝茯苓丸加减,基本方:桂枝6g,牡丹皮9g,桃仁12g,丝瓜络12g,茯苓12g,赤芍9g,丹参30g,红花9g,薏苡仁30g,白扁豆20g,白薇12g,车前草20g甘草6g大便干燥加生大黄10g、炒枳壳10g;月经不调加川芎10g益母草30g;更年期加淫羊藿15g、仙茅、山茱萸各15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治疗黄褐斑40例,均为门诊病人,女性;年龄21~50岁,平均28岁;病程最长8年,最短2个月;已婚36例,未婚4例;发病相关因素包括月经失调者15例,产后8例,服避孕药5例,更年期5例,情志抑郁2例,原因不明5例。黄褐斑深褐色6例,浅褐色18例,浅灰色8例,从浅灰、浅褐色到深褐色不等8例,色素沉着以颜面部为主30例,颜面部及上唇部皆有2例,鼻翼旁2例,以颜面为主散在多部位6例。予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疗效判断:痊愈:色素斑全部消退不留痕迹。好转:色素斑虽消退,但遗留浅淡痕迹。无效:色素斑变化不大。结果:痊愈10例(25%);好转24例(60%);无效6例(15%);总有效率为85%。
【病案举例】
李某,女,31岁,于1999年7月28日初诊产后6个月开始出现面部色素沉着,日渐加剧,面颊两侧出现深褐色斑块,每月经行腹胀痛,月经量多,有血块排出,经色暗红舌紫暗,脉细涩。证属气滞血瘀。拟桂枝茯苓丸加味连续服药20余剂后,面部色斑消失。
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笔者采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方中桂枝温经通阳;丹参、桃仁、赤芍、红花、牡丹皮活血散瘀;配丝瓜络、白薇解毒通络;茯苓、薏苡仁、白扁豆、车前草渗湿健脾。诸药合用,以活血化瘀通络为主,兼以渗湿健脾,以达消斑之目的。同时,嘱患者注意面部皮肤保养,防止日晒,停服有干扰内分泌功能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