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有功能的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内膜层以外。
异位内膜会发生周期性增生、脱落出血以及周围组织的增生和纤维化等基本病理变化。中医学无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名,其痛经、盆腔肿块、月经异常三大主要症状与中医学“痛经”“”密切相关。
昝其病因病机,可归纳为:经期、产后生活不节,感受六淫之邪,或七情所伤;或多次分娩、小产或有某些先天缺陷;或医者手术不慎;或素体虚弱等因素均可导致冲任摄伤及胞宫的藏泻功能异常,月经期经血虽有所泻,但不循常道而行,部分经血不能正常排出体外而逆行,以致“离经”之血蓄积,流注经脉、脏腑致成子宫内膜异位症。
瘀血凝滞,不通则痛;瘀久积为癥瘕,形成结节、肿块。因此,瘀血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实质,而活血化瘀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法则。
【病案举例】
金季苓用加味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桃仁、牡丹皮、芍药、三棱、莪术、川子各10g,延胡索、丹参各12g,夏枯草15g,山慈菇6g。水煎服,每日1剂。经血量多者,在月经期用上方去三棱、莪术、山慈菇、桃仁,加五灵脂、蒲黄炭、茜草各10g,三七粉6g,乌贼骨20g。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95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50岁,其中20~30岁22例,31~40岁59例4150岁14例;已婚93例,未婚2例;病程最短半年,最长20年。全部病例均采用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妇产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年5期),均服用加味桂枝茯苓丸治疗。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妇产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盆腔包块缩小1/2以上,虽局部体征存在,但不育患者能生育36例,占37.9%;有效:症状显著减轻,盆腔包块较前缩小不足1/2者43例,占45.3%;无效:主要症状无变化或恶化,局部病变无变化或有加重趋势16例,占16.80%;总有效率为83.2%。
高慧明运用宫外孕Ⅱ号方,组成:丹参24g,赤芍15g,桃仁10g,术6g,三棱6g。加减:兼气滞者加徐长卿10g;兼湿热者加蒲公英30g,薏苡仁20g;瘀重者加地鳖虫10g,制乳香6g,制没药6g。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服用桂枝茯苓胶囊,每日3次,每次4粒。连服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B超检查囊肿未完全消退者可继续下一个疗程。月经过多者经期应停药。自1997年10月2001年6月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30例,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血瘀证)选择病例。30例均为本院附院门诊的已婚患者,其中年龄最小24岁,最大44岁,平均30.2岁。B超囊肿最大者为6.5cm×4.5cm,最小者为1.9cm×1.0cm。单侧26例,双侧4例,其中9例为术后复发者。按上述《指导原则》中病变程度划分标准,囊肿直径<3cm者为中度,计6例;直径≥3cm者为重度,计24例。采用宫外孕Ⅱ号方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疗效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修订标准治疗结果:本组30例经2~3个疗程治疗后,临床治愈11例占36.67%;显效9例,占30%;有效8例,占26.67%;无效2例,占6.67%总有效率达93.33%
董爱峰采用内异方,药物组成:当归20g,赤芍20g,川芎15g,炒蒲黄20g,炒五灵脂10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桂枝10g,薏苡仁30g,香附15g,延胡索20g,血竭3g生牡蛎30g加减:痛经剧烈者加红花、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药;出血较多者加三七、藕节等止血而不留瘀之品;痰湿较重者加半夏、胆南星、象贝等化痰药;不孕者加仙灵脾、肉苁蓉、菟丝子等补肾药;兼湿热者加红藤、败酱草等清热解毒药。上药在经前2天、经期及经后1周服用,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其他时间服用桂枝茯苓丸(连云港康缘制药责任公司生产),每日2粒,每日3次3个月为1个疗程,全部病例治疗均在2个疗程以上。满3个疗程的5例,4个疗程的2例。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48例,患者全部来自门诊。均经过妇科及B超检查,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年龄25~48岁,平均37.6岁;全部已婚;病程6~11年,以3~5年者最多共31例;其中有人流史的21例,剖宫产史的2例。临床症状及体征:48例患者伴有痛经的45例,腰痛的28例,性交痛的6例,肛门坠痛的16例,月经过多者13例,经期延长的5例,不孕者5例。妇科检查有明显触痛结节者22例,子宫增大者9例。B超检查提示:子宫肌腺瘤者4例,卵巢巧克力囊肿者17例。
治疗用内异方配合桂枝茯苓丸加减。疗效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会议制订的诊疗标准。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全部消失;盆腔包块等局部体征基本消失;不孕者得以受孕。显效:症状消失;盆腔包块缩小1/2以上;不孕者得以受孕。有效:症状显著减轻,盆腔包块缩小1/3以上无效: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者。治疗结果:痊愈9例,占18.8%;显效26例,占54.2%;有效10例,占20.8%;无效3例,占6.2%;总有效率为93.8%。5例不孕患者全部治愈。
陈建营运用桂枝茯苓胶囊3粒,每日3次,饭后服,经期停服;甲羟孕酮100mg,每日1次,饭后服。以3个月为1个疗程,共用2个疗程。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120例,其中门诊患者108例,住院患者12例,均符合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制定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诊断标准。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年龄32~48(38.2±3.1):岁;病程0.5~20(8.5±0.21)年。对照组60例,年龄31~48(367±3.8)岁;病程0.5~20(7.8±0.73)年。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桂枝茯苓胶囊3粒,每日3次,饭后服,经期停服;甲羟孕酮100mg,每日1次,饭后服;对照组给予甲羟孕酮100mg,每日1次,饭后服。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共用2个疗程。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修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标准制定。疗效分析:治疗组痊愈17例,显效4例,有效8例,无效1例,痊愈率28%,总有效率98%;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31例,有效17例,无效7例,痊愈率8%,总有效率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症状与体征改善情况:治疗后两组均有所改善,如肛门坠胀痛、盆腔包块、痛经及性交痛等,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牛文贵前3个月将桂枝茯苓丸改为汤剂加减,药用桂枝6g,当归9g,桃仁6g,牡丹皮6g,香附6g,茯苓15g,丹参9g,白芍9g,五灵脂9g。少腹冷痛者可酌加制附子9g(先煎),小茴香10g;盆腔粘连甚者白芍易赤芍,并可酌加醋三棱6g;痛甚者可酌加延胡索9g每日2剂,水煎,分4次服,经期停服。后3个月改用丸剂,药用北京同仁堂桂枝茯苓丸,早、中、晚各1丸,经期停服。同时在每个疗程内于月经前4~5天开始口服吲哚美辛胶囊25mg,每日3次,饭后服,连服3日,均治疗6个月。观察患者60例,均为其医院1990年6月~2004年6月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年龄22~46岁,病程4个月~3年。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符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妇产科学》中关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标准。表现为继发性进行性痛经,疼痛多位于下腹部及腰骶部,可放射至阴道、会阴、肛门或大腿部,有肛门坠胀感及性交痛,或有急性腹痛和腹膜刺激征,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有不孕史。妇检发现子宫后倾固定,子宫附件处有粘连性包块,有轻压痛,或子宫后壁、子宫骶骨韧带、后陷凹处有触痛性结节,触痛明显。血、尿、粪常规检查,胸片、腹部平片检查,结核菌素、妊娠试验均无异常。B超示盆腔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粘连性囊肿或液性暗区,囊肿直径5~10cm,并排除其他原因腹痛。对照组:自月经期第6~25天口服炔诺酮,每日4~8mg。治疗组:前3个月将桂枝茯苓丸改为汤剂加减,后3个月服桂枝茯苓丸。两组均治疗6个月后统计结果。疗效标准:参照1993年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愈:痛经消失,月经规律,妇检和B超示盆腔粘连性包块(囊肿)消失。有效:痛经减轻,月经较治疗前规律,妇检和B超示盆腔粘连性包块(囊肿)减小。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妇检或B超示盆腔粘连性包块(囊肿)无改变或增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14%。
杨敏等运用桂枝茯苓丸合失笑散加减,处方:桂枝、茯苓、夏草各20g,赤芍、桃仁、红花各10g,枳壳、五灵脂、土鳖虫各12g,薏苡仁30g,延胡索、香附各15g,甘草5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于月经干净后3天开始,连服15剂加减:气虚者加党参15g、,、
黄芪20g;血瘀明显者加三棱、莪术各10g肝气郁结者加柴胡15g厚朴10g;腰酸膝软者加续断、炒杜仲各15g;畏寒肢冷者桂枝用15g。中药外敷:用双柏散(大黄、侧柏叶各1000g,薄荷、泽兰、黄柏各250g,共研细末备用,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制剂室制成)50~100g,开水蜜调,外敷下腹部痛处每天1次,月经期停用。中药灌肠:用复方毛冬青灌肠液(毛青、败酱草、忍冬藤各6000g,大黄、枳壳各3000g,煎液配成20%浓度装瓶备用,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制剂室制成100ml,每晚保留灌肠,每天1~2次,月经期停用。灌肠前排空大便,灌肠后保证药液停留4h以上效果更佳。辅助治疗:采用TDP灯或红外线、微波、周林频谱仪等局部照射理疗,直接照射盆腔局部痛处,每次30min,每天1~2次,经期可继续使用,月经量多者除外。若同时配合药物外敷、中药灌肠,效果更佳,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5例,均已婚;年龄24~44岁,平均31.5岁;病程1~9年,平均5.4年;病史:剖宫产史7例,人工流产史28例,曾有放置节育环史9例。所有患者中合并痛经33例,其中有性交痛并经期肛门坠胀12例,非经期下腹痛7例,合并巧克力囊肿24例,子宫后穹触痛性结节29例,合并不孕症13例,其中7例为继发性不孕,合并月经不调9例。诊断标准与病情分级参照19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修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并经妇科及B超检查证实。病情分级:轻度17例,中度11例,重度7例。本组患者舌质大多数偏暗,部分病例舌边有瘀斑,舌苔薄,脉细涩,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型。治疗用桂枝茯苓丸合失笑散加减口服,同时配合中药外敷、灌肠、局部理疗。疗效标准:参照199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修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制定治疗结果:痊愈4例(11.43%),显效17例(48.57%),有效9例(25.71%),无效5例(14.29%),总有效率85.71%合并痛经33例中疼痛基本消失20例,疼痛减轻12例无效1例,合并巧克力囊肿24例中B超证实消失4例,缩小13例,无明显变化7例;治疗前后妇检子宫后穹窿触痛性结节改变不明显月经不调9例中有6例恢复正常。治疗过程中有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恶心,但继续服药后自然消失,未发现明显毒性及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