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介绍】雷某,男,31岁,保安,2008年10月21日上午11时就诊。主诉腰部疼痛两天,加重5小时。患者两天前搬水泥用力不当,致使腰部拉伤,施膏药敷贴以缓解,效果不佳,今晨起又加重,于上午11时来诊。诊时患者腰部疼痛,不能俯仰,以腰骶部中央为甚,行走困难,既往曾有腰部拉伤史,贴敷膏药后好转。
临床诊断为腰痛,采取针灸、刺络拔罐法治疗。具体操作为先针左侧后溪,患者自诉入针即感腰骶疼痛缓解,嘱其活动腰部10分钟后即可弯腰。留针30分钟后,在督脉及膀胱经第一侧线拔罐,并对痛点施以刺络拔罐。10月21下午5时二诊,患者腰骶正中疼痛基本缓解,然腰骶两侧感觉疼痛,遂取攒竹进针,嘱患者活动腰部,5分钟后感觉疼痛缓解,并对新感疼痛部位施以刺络拔罐。10月22日上午11时再次就诊,患者自述昨天晚上回家以后又感腿后抬则腰部疼痛,右侧已完全好转,左侧稍有疼痛。针右侧后溪及左手腰痛穴,活动腰部,疼痛缓解,然仍感微痛。患者要求行刺络拔罐,术毕,患者诉效不如前。观其血色已淡,考虑其痛乃气滞而非血瘀,故阿是穴行针刺以通其经脉。初入针时不宜得气,遂用傍针刺,加一针后气速至,似气血瞬间通畅,痛消失,乃离去。1个月后随访,无不适。[文建军,王超东.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举偶.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33(1):61]
【分析点评】患者初次来诊,依其主诉可知以督脉受损为主,累及膀胱经。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腧穴,“腧之体重节痛,手太阳与足太阳为同名经,两经脉气相通;后溪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急性腰扭伤时,多致督脉及膀胱经气受损,“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针刺后溪穴能使气至病所,行气血而通经络,使受伤组织功能恢复正常,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再加上局部痛点刺络拔罐以通经活络,而收效。二诊时,据其所述可知督脉病证已除,膀胱经病仍存。攒竹穴乃膀胱经穴,亦为治疗腰痛的效穴,符合“住痛移痛取相交相贯之理”和“病在下,上取之”的下病上治原则。三诊来时患者治疗如前法,效不佳。刺络拔罐之时,其血色正常,示瘀血已除,故效不佳致其痛着,乃气滞也,行傍针刺,使气机通畅,则痛止。傍针刺属于多针刺法的一种,在早期应用时,主要适用于以疼痛和运动障碍为主的关节、肌肉、经筋病变这些疾病,局部多针刺法效果优于单针刺效果。另外,本病例治疗采用针刺运动疗法,可促其自身早期活动,继而使肌组织得以较快修复,改善了疼痛和功能障碍,同时缩短了恢复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