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红斑是一种以靶形或虹膜状红斑为典型皮损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常伴黏膜损害,易复发。皮疹呈多形性,典型损害为靶形或虹膜状损害。
多形红斑是一种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可有红斑、风团、丘疹、水疱,水疱破溃后可形成糜烂疮面,瘙痒不适,反复发作。特别是寒冷型多形红斑常常因反复发作而伴随患者度过整个寒冷季节,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本病病因复杂,药物、慢性感染病灶、食物及物理因素均可引起本病。可与感染细菌、病毒特别是单纯疱疹病毒)、酶菌、原虫有关,也可由某些药物,如磺胺类、巴比类、水杨酸盐类及生物制品致病,还有人与寒冷有关。某些疾病,如风湿热、结缔组织病也可出现多形红斑样皮损,临床上将病因不明的称特发性多形红王,病因明确的称症状性多形红斑。
寒冷型多形红斑:本型以女性青年占多数,均在每年寒冷季节发病。惯发于手足背及指趾部,皮疹呈暗红色丘疹或紫颜色血疱,大小约米粒至绿豆大,间也可见虹膜样损害,患者有时轻度肿胀,手足冰冷,似冻疮样的改变。自觉作痒、遇暖尤剧。此起彼落,愈后留有暗红色素斑。
中医学称本病为“雁疮”、“寒疮”与“猪眼疮”等中医认为或是风寒之邪,郁于肌肤致邪外来,湿热阻络,气血瘀滞,郁久化热,溢于肌肤;或内有蕴湿,复感风热之邪,风湿热之邪搏于肌表所致;或因禀性不耐,毒热内功;或毒热与湿热互结而发。
寒冷性多形红斑是由“寒”致“瘀”。寒冷使血管收缩,局部血液流速减慢,血循环中异常冷球蛋白、冷纤维蛋白原及冷凝素增加,其自身及红细胞聚集性增加,使血液变稠变黏滞,并在血管内凝聚而沉淀,又加重血流障碍,损伤血管壁而出现病变。故治疗此型多形红斑当以活血化瘀为先。
【临床应用】
陈迎五根据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理念,用附子理中丸治疗秋末至春季易发作的寒冷型多形红斑25例,收到满意疗效。
临床资料25例中年龄,20岁以下7例,21~30岁7例,31~40岁7例,41岁以上4例。性别,男性,3例,女性,22例。职业,个体经商者3例,工人11例,农民4例,学生7例发病季节,春季(2月至4月)10例,秋季(8月至10月2例,冬季(11月至1月)13例。既往有相同发病史者17例,首次发病者8例。本次病程,7d以内3例,8~15d2例,16~30d5例,1~2个月13例,2个月以上2例。同时具有红斑、丘疹、风团、水疱、糜烂疮面皮损存在者19例,只有红斑、丘疹者6例。糜烂疮面继发感染者16例。
手、足、面部、躯干同时发病者3例,两手、两足发病者12例,只发于两手者10例。有手足不温、畏寒者21例,无手足不温、无畏寒者4例。本组病例均有遇寒冷天气病情加重的现象。本组病例中不包含发热病例。
治疗方法:25例均给予中药附子理中丸(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浓缩丸剂,组成:制附子、党参、炒白术、千姜、甘草)治疗,每次服10粒,1日3次。疮面有继发感染者,给予抗感染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忌食生冷饮食,注意防寒保暖。疗效分析:疗效标准:疗程结束时,无痒感,红斑、风团、丘疹消退,水疱、糜烂疮面结痂愈合,停药后半个月未复发,为治愈。痒减轻,红斑、风团、丘疹部分消退,水疱、糜烂疮面部分结痂;或红,°斑、风团、丘疹消退,水疱、糜烂疮面结痂愈合,瘙痒感亦消失,但停药后又复发者为好转。红斑、风团、丘疹无明显消退,水疱、糜烂未结痂为无效。治疗结果:25例寒冷型多形红斑病例1个疗程内,治愈16例,好转9例,治愈率64%。第疗程结束时治愈22例,好转3例,总治愈率88%。未见无效病例。3例好转病例中有1例因从事室外工作并且长时间接触冷水而复发其余2例风团、丘疹已减少,红斑消退,水疱、糜烂疮面部分已结痂。
【病案举例】
冯某某,女,31岁,农民,江苏省仪征市新城镇跃进村人患者因冬季两手瘙痒反复发作2年,于2002年11月3日就诊诉近2年冬季两手背瘙痒、起红斑丘疹,继而红斑扩大,周围隆起,中央起水疱,水疱破溃时有疼痛感。皮损由指背向腕背发展。气温下降时,痒痛加剧,红肿亦加剧。每年自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开始发作,翌年5~6月自愈。不发热。查体:未见贫血面容,口唇无紫绀,两手皮温较低,两手背皮肤潮红斑多处。水肿性风团,周边隆起,呈多环形,境界清楚,中央呈暗红色,红斑上见水疱,疱壁薄,无紧张感,尼氏征阴性。部分水疱破裂,基底潮红糜烂,少许炎性渗出。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115g/L,红细胞3.85×10/L,白细胞5.7×10L,中性粒细胞占73%。淋巴细胞占27%。诊断为寒冷型多形红斑。给予附子理中丸口服,1次10粒,1天3次2002年11月9日复诊:
水疱、糜烂疮面已无渗出,红斑水肿明显减轻。继续给予附予理中丸治疗。2002年11月16日第三次门诊已无瘙痒感,红斑水肿已消退,水疱、糜烂疮面已结痂。给予附子理中丸巩固治疗10d停药后当年未复发按:多形红斑由于它的特征性皮损被中医形象地称为“猫眼疮”。发于秋末至春季的寒冷型多形红斑被称为“雁疮”,顾名思义,中医认为其发病原因与气候转冷有关即由内有蕴湿,复感风寒之邪,以致营卫不和,气血凝滞,郁于肌肤而发。治疗应当以温经散寒、健脾除湿为原则。中医脏腑学说认为脾主运化,主肌肉、四肢。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虚则运化失常,水谷精微不能敷布濡养肌肤,肌肤失于温煦,寒湿内蕴,气血凝滞。附子理中丸由《伤寒论》理中丸加制附子而成,有较强的温中散寒、益气健脾的功效。方中附子、干姜温中散寒,党参益气补脾,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白术、附子相配,温里燥湿健脾;诸药配合,使脾胃得以运化正常,寒邪散、湿邪化,肌肤得以温煦,气血畅、营卫和而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