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中医养生/中草药/文章正文

通气散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配方组成方解

浏览: 发布时间:2019-11-07 19:31:39

【来源】《医林改错·上卷·通窍活血汤所治之症目》。

【组成配方】柴胡一两(30g)香附一两(30g)川芎五钱(15g)。

【用法】为末,早晚开水冲服三钱。

【主治适应症】耳聋不闻雷声。

配合通窍活血汤,年久耳聋之证,早晚分服,一日两付,其行气活血,通窍开闭之力更大,“二三十年耳聋可愈”。

【方解】

君:柴胡——理气解郁,宣通阳气,以其升散之性直走少阳而通耳窍。臣:香附—一辛香走散,疏调气机以开郁结。

佐:川芎——疏理血中之气,升散透达,上行头目,下达血海,中开郁结,使一身气血通顺畅达。

【临床应用与医案】

一、五官科疾病

(一)耳部疾病

1.神经性耳聋通气散加味(柴胡、川芎、香附、骨碎补、牛膝、熟地各20g,石菖蒲15g,葛根30g),每日1剂,2周为1个疗程。同时作穴位注射,选耳聪、听宫、听会穴(听宫、听会张口取穴,两穴交替使用,每次选取1穴),用丹参注射液2ml均匀地注入上述2穴位中,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治疗神经性耳聋30例,痊愈6例,显效7例,好转12例。[肖明珍.通气散加味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30例.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1):488]。

典型病例:李某某,男,38岁。2001年10月8日就诊。双侧不明原因耳聋、耳鸣1年余。听力检查:听阈在10~30dB。根据纯音听力图骨导曲线呈渐降型,诊断为感音神经性耳聋。现诊见耳聋、耳鸣,伴头目眩晕、失眠、烦躁,舌苔薄,脉弦。用通气散加味配合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1个疗程后,耳聋、耳鸣好转,余症明显减轻。2个疗程后,听力基本恢复正常。

2.久龚通窍活血汤药物(桃仁12g,红花12g,赤芍药10g,川芎14g,麝香0.2g,老葱10g,生姜4片,大枣24枚)与通气散药(香附14g,川芎12g,柴胡8g)合用治疗气滞血瘀型久聋86例。兼气虚弱者,通窍活血汤加党参30g、当归10g、益母草10g;气逆上浮者,通气散加紫贝齿30g、半夏10g、怀牛膝9g;耳鸣严重,孔窍闭塞者,上两方加连翘9g、地龙5g;外感风邪,邪闭耳窍,两方均加路路通5g。早服通气散,每日1~2剂,晚服通窍活血汤,每日1剂,连服21日后停服5日,再服21日,此为1个周期,连续用药6个周期。显效45例,有效39例,总有效率97.7%。[潘勇,岳媛萍,陶怀燕.通窍活血汤合通气散治疗气滞血瘀型久聋86例.河北中医.2006,28(5);361]典型病例:孙某,女,54岁。2001年10月31日初诊。患者于5个月前突发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后渐加重,明显失聪,言弱声低,耳中蝉鸣样声,头晕目涩,间歇性全耳聋。舌质紫黯,脉细涩。查:双侧鼓膜混浊,略有增厚,气、骨导时间均缩短,气导鼓导比较试验(RT)呈弱阳性,鼓导偏向试验(WT)音感偏健侧,听力曲线呈平坦型,响度重振试验阳性,前庭功能减低。西医诊断为双侧感音神经性进行性聋;中医诊断为久聋(气滞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行气通窍。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桃仁12g,红花12g,赤芍药12g,川芎18g,麝香0.2g,老葱10g,生姜6片,大枣24枚;通气散加减:香附14g,川芎12g,柴胡8g,路路通10g。早服通气散,晚服通窍活血汤,饭后1小时温服,前5日,通气散量加1倍,2方连服21日,停药5日,再服21日。服药2周期后,患者完全恢复到发病前的听力状态,各种听力检查指标均正常。

3.链霉素中毒性耳聋男患,9岁,学生。1982年3月15日因发热咳嗽,咽喉肿痛就诊。西医诊断为气管炎合并扁桃体炎。经注射青霉素320万单位,链霉素3.5g,病愈。1个月后逐渐出现头晕、耳鸣、耳聋。请五官科会诊检查外耳道、鼓膜正常,语音测验,1米内正常谈话听不到,诊断为链霉素中毒性耳聋。于1982年4月10日转我科治疗。经用通气散加味治之,处方:柴胡50g,香附50g,川芎25g,白芷25g,共为细未,炼蜜为丸,每丸重5g,每日早晚各服1丸,共服半月而愈。随访六年零三个月昕力正常。[王玉生,常玉兰.通气散加减治疗链霉素中毒性耳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9,3(1):5]4.分泌性中耳炎在经咽鼓管注药治疗的基础上,全身配合中药通气散加赤芍、石菖蒲治疗。通气散由柴胡、香附、川芎组成,对耳闭甚者加赤芍、石菖蒲,对伴有耳鸣者加蝉蜕、远志。治疗渗出性中耳炎46例,痊愈28例,

有效10例。[徐志荣,刘理进,刘选良,等.经咽鼓管注药治疗渗出性中耳炎33例.江西中医药.2004,35(1):25-26]。

典型病例:张某,女,5岁。2004年10月8日就诊。双耳听力下降3周余。3周前患儿感冒后家长发现其对外界声反应逐渐迟钝,去他院就诊,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建议全麻下穿刺治疗。家长欲保守治疗,遂来就诊。患儿一般情况可,查鼓膜有液平,双耳听力损失约35dB,声阻抗示双耳负压约300Pa。处理:薏苡仁12g,泽泻12g,云苓12g,通草8g,藿香8g,石菖蒲12g,葛根10g,地龙10g,丝瓜络12g,路路通10g,白芷8g,蔓荆子8g,香附8g,川芎8g,桑枝8g。5付,水煎服,日1剂。并给予麻考滴鼻液滴鼻,每日3次。患儿听力有明显好转,稍予加减,继续服用,共服药15付,听力恢复正常,中耳负压消失。[申琪,李莹,李丽.李莹教授治疗耳胀耳闭经验.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134):60-61]。

5.鼓膜外伤王某,女,35岁,2000年5月12日初诊。1周前患者左耳被人打伤后耳鸣、听力下降。曾在当地诊所服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刻诊左鼓膜充血、后下方有1个4mm'穿孔点,边缘有血迹,电测听示:左耳中度传导性耳聋。患者头晕、耳鸣,情绪烦躁,舌质暗,脉弦。证属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方用通气散加味。柴胡、当归、赤芍、龙胆草、石决明各15g,川芎、香附、丹皮、栀子、丹参各10g,磁石、甘草各6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5剂,患者耳鸣、头晕消失,听力明显提高,穿孔点变小。守方继服5剂,诸症消失,鼓膜穿孔愈合。[樊银亮.通气散治验3则.山西中医.2004,20(4):8]。

原按:鼓膜外伤属中医暴聋范畴。鼓膜损伤,情绪烦躁,致使肝气郁结,经络郁阻,气滞血瘀,证属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治以通气散加减。方中柴胡、丹皮、栀子、龙胆草、香附疏肝理气;当归、赤芍、川芎、丹参活血化瘀;石决明、磁石潜阳息鸣;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肝理气活血之效。二)咽异感症

以通气散为基本方(柴胡15g,川芎10g,香附10g,枳壳12g,木香10g,桔梗10g,紫苏12g,丝瓜络10g,甘草6g)进行加减,痰聚者加半夏、厚朴、杏仁;肝郁者加牡丹皮、栀子、龙胆草、泽泻;脾虚者加陈皮、白术、茯苓、党参。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7天为1个疗程,一般需2~4个疗程。治疗咽异感症200例,治愈160例,占80%;显效34例,占17%;无效6例,占3%,总有效率为97%。[尚红坤.通气散加味治疗咽异感症200例.河南中医

.2008,28(5):36]。

典型病例:李某,女,48岁,农民,自述半月前与邻居争吵后突感咽部如有物梗阻,咳之不出,吞之不下,当地诊所按“咽炎”治疗,给以口服抗生素及调节神经药物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效差。现症;咽部异物感明显,胸闷叹气,食少纳差,食后打隔,舌淡苔白。局部检查:咽腔黏膜淡红,咽后壁光滑无淋巴滤泡增生。X线透视食道未见异常。治以通气散加味:柴胡15g,川il芎10g,香附10g,枳壳12g,木香10g,桔梗10g,紫苏12g,丝瓜络10g,陈皮10g,白术10g,茯苓15g,党参20g,牡丹皮10g。共7剂,水煎服,日1剂,7天后复诊,全身及局部症状明显减轻,续服3剂,诸症消失。(三)鼻炎

“通气散”干粉(由香附50g、柴胡50g、川芎30g碾成粉后混合组成)每日早晨10g温水服下。维生素B,10mg/次,3次/日,维生素C100mg/次,3次/日,鱼肝油丸2粒/次,3次/日,口服,共8周。治疗干燥性鼻炎125例,治愈56例,显效58例,有效9例,显效率91.2%。[魏晓丽,王世军,沙金霞.“通气散”配伍维生素治疗干燥性鼻炎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杂志.2003,11(2):757

二、眩晕(梅尼埃病)。

通气散(柴胡50g,香附50g,川芎25g,僵蚕10g,蒺藜15g,木通20g,半夏15g,胆星15g,天麻20g)随症加减:由情志不遂、肝郁化火引起者,加青皮15g、陈皮15g、胆草15g以疏肝泻火;由外感风热引起者,加薄荷10g、菊花25g以辛凉解表;由中耳炎继发者,加黄连15g、黄柏15g以清热燥湿。治疗梅尼埃病13例,治愈8例,有效3例,无效2例。用药期间全面观察病例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孙庆华.“通气散”加味治疗梅尼埃病13例.中国临床医生.2009,37(6):62]。

典型病例:李某,男,28岁,1998年12月10日初诊。述因中耳炎复发、耳窍流脓,加之外感遂觉周围物体及自身旋转,阵发性耳聋、耳鸣、恶心呕吐,西医诊断为梅尼埃病。住院经用头孢曲松钠、激素、能量合剂、安定及多种维生素等药物治疗近2个月,病情虽有所好转,但症状时重时轻,故转中医科治疗。患者除上述症状外尚有发热、汗出、乏力、心烦。查: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而腻,脉弦而浮数。此证系耳道素有湿热蕴积,复感风热之邪,上壅清窍,闭阻不通所致。治拟通气活血,开达郁滞,佐以辛凉解表,清热

燥湿法。处方:柴胡50g,香附40g,川芎25g,僵蚕5g,蒺藜25g,木通15g,半夏15g,菊花30g,薄荷15g,黄连10g。3剂水煎服。二诊:药后眩晕大减,恶心呕吐消失。按前方小有出入,共服药8剂,诸症悉除,惟觉乏力、纳呆、时有耳鸣。拟通气开达合补中益气法:柴胡20g,川芎25g,香附25g,菊花30g,党参20g,黄芪30g,白术15g,黄连15g。4剂水煎服,调理善后,经随访至今尚未复发。

三、神经官能症

(一)梅核气

刘某某,女,32岁,未婚。2001年1月7日初诊。患者性格内向,说话嘶哑,不好言语。经常忧思恼怒,1年前感咽部有棉团样物,欲咯不出,欲咽不下,恐为癌症,多次求医。经数次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内窥镜检查,均未发现异常。伴胸脘满闷,纳呆眠差,月经不调。查其咽部,舌苔薄白,脉沉弦。证属忧思气结,恼怒气逆,致使气机冲逆不宣,郁滞咽喉,形成梅核气病。治宜疏肝理气、平冲降逆。方选通气汤加味:柴胡10g、川芎10g、香附15g、旋覆花10g、代赭石30g、沉香10g、合欢花15g、夜交藤30g,服药3剂,胸胁顿觉宽舒,唯喉中梗阻之状仍有。又服6剂,诸症已消,病告痊愈。[郭运翠,王鸿根,迟学兰,等.加味通气汤在妇科杂证中的运用.中医药信息.2004,21(1):31]。

原按:梅核气,以妇女患病较多,其病因多由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结于咽喉。咽部为三阴经循行之处,久病伤阴,损及心脾,又与情志失调关系密切,所以此病缠绵难愈,在临床上颇为常见。梅核气属现代医学之“神经官能症”,患者自觉咽部有异物,但查无实据。中医将其归于郁证范畴;六郁以气郁为先,本例即属于此,故以疏肝理气为要。通气汤中柴胡、香附、川芎三味皆为疏肝利气开郁之要药,当为主。又因气逆不宣,故配以旋覆花、代赭石、沉香以平冲降逆,化痰导气,与通气汤相配,协调升降,相得益彰;因本病主因肝郁,母病及子,心神不宁,故方中又配合欢花、夜交藤,以养心安神强志,川芎行气活血。综观全方能开郁利气,活血化痰,条达情志,恰合病机,故见速效。

(二)脏躁(癮病)。

管某某,女,46岁。2001年3月13日就诊。1月前,因与邻居口角,突

然乱语不知亲疏,哭笑无常,夜间少寐,屏气呼吸,呵欠频作,两耳似堵,听力少逊,肢体僵硬,言语蹇涩。察其舌尖红,苔薄黄,脉沉弦略数。证属肝气郁滞,心神被扰,发为脏躁。治宜疏肝理气,镇静安神,方选通气汤加味治疗。处方:柴胡10g、香附15g、川芎10g、合欢皮30g、磁石30g、淮小麦30g、竹茹10g、龙骨30g、薄荷10g、甘草5g、琥珀3g(冲服),日1剂,连服6剂,诸症全消。[郭运翠,王鸿根,迟学兰,等.加味通气汤在妇科杂证中的运用.中医药信息.2004,21(1):31]。

原按:脏躁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的癔病,多由情志刺激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妇女多见。对本病的治疗,中医方书多用甘麦大枣汤。然甘麦大枣汤只宜郁火伤阴,耗气之虚证,而本例患者一派实证表现,甘麦大枣汤并非所宜。故改通气汤疏肝理气为主。薄荷佐柴胡疏肝解郁,配合欢皮、浮小麦、竹茹、甘草以助疏肝清热,和中缓急,利气通脉;磁石、龙骨、琥珀镇静安神,平肝潜阳。诸药相合,而使肝舒心安,热去神静,脏躁无源,故未再作。

四、妇科疾病

(一)不孕

女,25岁。2005年4月20日初诊。末次月经3月16日。2年前药物流产至今未孕,经期前后不定,经期少腹时感吊痛,经量时多时少,经色暗红,每次经行前两乳胀痛,头痛且胀。伴心烦易怒,少寐多梦,心神不定,大便干结,5~6天一行。妇检: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示右侧输卵管通而欠畅。舌质红,苔微黄,脉弦。证属肝郁气滞,脉络受阻。拟以疏肝解郁,养血通络。方用通气汤合甘麦大枣汤治之。处方:柴胡、香附、川芎、当归、郁金、路路通、牛膝、橘叶、炙甘草、炙远志各10g,赤白芍各12g,夜交藤20g,浮小麦30g,炮甲6g,大枣6枚,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药进6剂,4月26日二诊。2天前来潮,经行前乳房胀痛及头痛已大减,众症减轻。效不更方,加鸡血藤30g,药进3剂。三诊诸症均减,月经干净1天,乳胀头痛消失,但心烦寐差,口干,脉细数。拟以养血柔肝,滋养心肾。守原方加山萸肉10g,枸杞子、女贞子各20g,沙参15g,取药5剂。四诊心烦、口干大减,夜寐亦见好转,大便顺畅。随后根据月经周期中的不同变化守上方加减调治2个周期,经行按月,诸症俱消,半年后怀孕,顺产1男婴。[时萍,王鸿根,郭运翠,等.通气汤在妇科中的应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6):885]。

(二)更年期综合征

女,49岁,2006年3月5日初诊。患者1年来出现月经先后不定期,并伴有心悸失眠,神疲乏力,心烦易怒,善叹息,情志失调,烘热汗出,记忆力减退,纳食不香,大便干结,5~6天一行。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辨证:肝郁及心肾阴虚火旺之更年期综合征。拟以舒肝解郁,滋阴降火,宁心安神。方药:柴胡10g、香附10g、川芎10g、黄连10g、肉桂5g、山栀10g、黄芩10g、天花粉20g、麦冬15g、知母10g、五味子10g、夜交藤30g、百合20g、丹参30g、丹皮10g、浮小麦30g、郁金10g、合欢花15g、甘草5g。取药5剂,水煎服,每日2次。5月10日二诊,服药后诸症均减,但大便仍干结,2天1次,稍劳累则感乏力。原方加太子参30g,取药6剂,水煎服。连续服用16剂,随访6个月未复发。痊愈。[时萍,王鸿根,郭运翠,等.通气汤在妇科中的应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6):885]。

(三)产后缺乳

杨某某,女,27岁。2001年7月3日就诊。10日前,足月顺产一女婴,产后2日,乳下如泉。6日午因流泪,当日无食欲。次日乳汁减少,胸胁乳房胀痛,邀余诊疗。查:精神忧郁,热泪盈眶,乳房膨胀,皮色如常,质软,挤压尚有乳汁滴沥。察其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证属肝郁气滞,乳脉不畅,治宜疏肝理气,通脉催乳。方选通气汤加味:柴胡10g、香附15g、川芎10g、炮穿山甲10g、漏芦10g、通草10g、黄芪30g、当归10g、天花粉15g、甘草5g,取药2剂。翌晨乳房胀痛消失,乳汁渐多,守方再进2剂,乳下如初。[郭运翠,王鸿根,迟学兰,等.加味通气汤在妇科杂证中的运用.中医药信息.2004,21(1):31]。

原按: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职司疏泄。产后恼怒,气血运行不畅,脉络涩滞,乳汁难行。正如《儒门事亲》中所言,“......或因悲怒郁结,气溢闭塞,以致乳脉不行”。故选用通气汤开郁通气以治病本;因产后气血多虚,配入当归补血、天花粉补气养血生津,以资化源;又配穿山甲、漏芦、通草,通脉疏络催乳,药合病机,病去一旦。

五、头痛

以通气散加味(柴胡20g、香附25g、川芎40g、荜茇20g、葛根50g、川羌15g、白芷20g、蔓荆子25g、土鳖虫20g、全蝎10g),每日1剂,若病情重

者,可加川芎至50g。治疗头痛150例,痊愈113例,好转33例,总有效率97.3%。其疗效最好者为血管性头痛,其次为三叉神经痛,再次为外伤性头痛。[于宝峰.通气散加味治疗头痛150例的疗效分析.内蒙古中医药.1988,(4):6-7]典型病例:刘某某,男,49岁,工人,1985年2月初诊。主诉头痛十年余。呈发作性,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不等,以右侧疼痛为著,并伴有头胀目眩,视物昏花,烦躁不安,失眠少寐。经屡用中西药不效,曾转北京某医院治疗,诊为血管性头痛,因其疗效仍不佳,而返当地治疗。脑血流图检查:双侧脑血管扩张,以右侧为著,(左侧0.31欧母,右侧0.42欧母)。遂予本方治疗。服3剂后头痛逐减,约服20余剂,头痛及伴随症状完全消失,查脑血流图恢复正常。随访至今尚未复发。

【临证提要】

通气散是王清任治疗“耳聋不闻雷声”的自制方,配合通窍活血汤可治疗“年久耳聋”之证。从其药物组成来看,本方主要用于实证耳聋的治疗。现代临床研究显示,本方不仅可以用于耳窍诸疾的治疗,还可以用于癔症、更年期综合征、梅尼埃病、头痛、不孕等由气滞所引起的诸证的治疗。兼有血瘀者,加桃仁、红花、赤芍;兼痰聚者,加半夏、厚朴、杏仁;兼见肝郁者,加牡丹皮、栀子、龙胆草、泽泻;兼见脾虚者,加陈皮、白术、茯苓、党参。

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岑桂术甘汤加减治机械通

中草药2021-05-27
岑桂术甘汤加减治机械通气患者顽固腹泻医案、配方

张灿玾复元通气散的配方

中草药2021-03-11
张灿玾复元通气散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适应症

通气散的正宗配方组成剂

中草药2019-11-24
通气散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用法用量、方论加减

牛蒡子汤的作用功效、配

中草药2019-08-30
牛蒡子汤的作用功效、配方组成、方解与加减

化瘀通气方的作用功效、

中草药2019-07-26
化瘀通气方的作用功效、配方组成、方解与加减

桑叶可以做枕头吗?桑叶

中草药2017-11-25
桑叶可以做枕头吗?桑叶枕头功效与作用及制作方法

王怀义枳实消痞丸治疗消

中草药2019-08-09
王怀义枳实消痞丸治疗消化不良医案

交泰丸的作用与功效主治

中草药2019-03-18
交泰丸的作用与功效主治、配方组成、临床应用禁忌

桑葚泡茶的功效与作用_桑

中草药2019-03-19
桑葚泡茶的功效与作用_桑葚与什么搭配一起泡茶喝好

刺蒺藜能外用吗?刺蒺藜

中草药2019-08-30
刺蒺藜能外用吗?刺蒺藜外敷的作用功效与用量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