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证
【渊源】 《伤寒论》。
【病机】风寒束表,营阴郁滞。
【汤证脉症】
主症: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而喘。
副症:呃逆,头项强痛。
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汤证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加典型舌脉。
3.具备起病较急,发病前有感受风寒病史。
【禁忌】
1.外感风寒,表虚汗出脉缓者忌用。
2.外感温热邪气,发热重恶寒轻或不恶寒,口渴,汗出,舌红苔黄,脉浮数者忌用。
3.素体气血不足、阴阳两虚的“疮家”、“淋家”、“衄家”、“汗家”、“亡血家”,以及“尺中迟”、“身重心悸”者忌用。
【汤证辨疑】
1.本汤证首当与桂枝汤证相鉴别,辨析要点见桂枝汤证条下。
2.银翘散证:见于《温病条辨》。本汤证与麻黄汤证同为外感表证而见发热、恶风寒、头痛、身痛、脉浮等症。但前者为外感风温邪气,发热重,微恶风寒,可见口渴,咽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后者则为外感风寒邪气,无口渴、咽痛、舌红等表现,脉见浮紧。
3.九味羌活汤证:本汤证见于《此事难知》,亦为风寒袭表证,可见发热、恶寒、头痛等症。与麻黄汤证不同之处在于,本方证兼感湿邪,又有化热之象,故兼口苦、微渴、肢体酸楚等症。
4.葛根汤证:见于《伤寒论》。本方证与麻黄汤证同为风寒表实证,均有发热恶寒、脉浮紧等表现。但前者还表现为项背强痛,后者则为头项强痛,显然葛根汤证较麻黄汤证在经输不利的表现上范围大,程度重。
5.大青龙汤证:见于《伤寒论》。本方证与麻黄汤证均可见发热恶寒、无汗、身疼痛、脉浮紧等表现。但前者不但有表寒的症状,而且还有口渴、烦躁、小便黄等里热见症;麻黄汤证则只有外寒,而无里热。
6.小青龙汤证:见于《伤寒论》。本方证虽亦见发热、恶寒、脉浮紧等表寒表现,但同时兼见口渴、干呕、下利、小便不利、咳喘等水饮内停症状,此为麻黄汤证所不应见者;麻黄汤证虽亦可见咳喘,但咳声重浊,痰白而少。
7.附子汤证:见于《伤寒论》。本汤证与麻黄汤证均可见身疼痛、骨节痛、背恶寒等症状。但前者为少阴阳虚寒湿,无发热,手足寒凉,脉沉;后者则为外寒袭表,必发热,无汗,脉浮紧。二者一表一里,一虚一实,形症相似,实质则自别天渊。
【临床应用】
1.本方证可见于流行性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以及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患,但总以发热恶寒、无汗而咳喘、身疼痛、脉浮紧为应用指征。若咳喘明显,痰多稀白者,可加紫苏子、橘红等;若兼见口干心烦而证属寒热夹杂者,可酌加黄芩、石膏以外散风寒,内清里热。
2.有资料报道以本方合四物汤化裁治疗银屑病者,亦有用治肾炎水肿而属阳水者,并不仅限于肺系疾患。3.《伤寒论》及后世注家均明示本方发汗力强,只可暂用,不宜久服,一服汗出,则不应再服。笔者认为服本方发汗与否,汗出多少,一和患者体质有关,二与麻桂用量多少有关,再者还与服药后温覆与否有关。能否再服关键在于有无相关脉症。
【汤方组成】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水煎三次分服,服药后温覆取微汗。其他注意事项如桂枝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