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川芎15g,桃仁15g,红花15g,全蝎6g,白芥子10g,南星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主治强直性脊柱炎缓解期,辨证属痰瘀互结之证。症见痛处拒按,部位固定,日轻夜重,转侧不利,翻身困难,清晨或久坐后、站立时腰背僵硬尤甚,活动后可缓解,关节畸形,舌淡紫,苔白腻,脉沉涩。
【方解】本方是山东省著名中医朱晓鸣教授经验方。朱教授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发病部位固定,腰背僵硬尤甚,活动后可缓解,说明本病存在不同程度的气血凝滞和经络不通,处方用药时应酌加活血药,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既可缩短疗程,又有显著的止痛作用。患者由于反复不愈,久病入络,经络不通,气血壅滞,致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凝聚成痰,痰瘀互结,阻闭经络,深入骨骱,故常需配合化痰通络法。本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川芎理气,白芥子、南星化痰通络,诸法合用,疗效满意。
【加减】痰瘀交阻者加半夏、白术;有寒者加制川乌。
【医案】李某,男,18岁,农民。1995年7月11日初诊。4个月前,因腰椎及脊柱疼痛在我院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服中药治疗(用药不详)后,症状减轻,因未能坚持用药,病情逐渐加重。现腰骶部、脊柱疼痛强直,晨僵,伴双髋、双膝、踝关节疼痛并有肿胀,舌淡紫,苔白略腻,脉沉涩。X线摄片显示双骶髂关节模糊,骨质疏松。腰椎竹节样改变。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正常,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辨证为痰瘀痹阻,处方:制川乌、桃仁、红花、威灵仙各12g,豨莶草30g,川芎、石楠藤、桑寄生各15g,白芥子10g,南星、全蝎各6g,蜈蚣2条。9月23日复诊,疼痛减轻,关节肿胀消除,守方继服。12月7日复诊,关节已不疼痛,只有劳累时有隐痛感,守上方隔日1剂,继服2个月巩固疗效。
【方源】夏俊杰.朱晓鸣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湖北中医杂志,1997,1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