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中医养生/中医常识/文章正文

湿热体质如何食疗?湿热体质调理养生药膳配方

浏览: 发布时间:2018-01-23 21:00:32

文章目录

湿热体质养生药膳

(1)桃仁薏米粥

配方:桃仁10g,薏苡仁50g,冬瓜子15g,鱼腥草15g。

功效:健脾利湿,清热解毒。

制作:桃仁、冬瓜子、鱼腥草共煎去渣取汁,加水与薏苡仁煮成稀粥。

分析:方中桃仁味苦甘性平,入心、肝、大肠经,功用破血行瘀,调燥滑肠;薏苡仁性味甘淡凉,归脾、肺、肾经,功用健脾补肺,清热利湿;冬瓜子性味甘凉,功用润肺化痰,消痛利水;鱼腥草性味辛寒,入肝、肺经,功用清热解毒,利水消肿。诸品共奏健脾利湿、清热解毒之功。

用法:加白糖适量服用。

(2)地黄桂心酒

配方:于地黄、桂心、干姜、商陆根、泽泻、川椒各100g,白酒3000ml。

功效:健脾利湿清热。

制作:上药与酒同置锅内,加盖,文火蒸20~30分钟,滤除药渣,贮存备用。

分析:泽泻健脾利水;商陆泻下利水,消肿散结;干地黄清热凉血滋阴;干姜、川椒温中健脾化饮。诸药合用健脾利湿清热。

用法:每日2次,每次温服15~20ml。

(3)解毒化瘀饮

配方:白头翁15g,金银花30g,木槿花12g,牡丹皮12g,赤豆12g,白糖适量。

制作:白头翁洗净切片;金银花、木槿花除去杂质。诸药加水适量,煎煮40分钟,去渣取汁,兑入适量白糖,溶化晾温即可。

分析:白头翁、金银花味苦性凉,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湿;木槿花味甘、苦性凉,功效清热利湿凉血;牡丹皮、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诸味合用,共奏清热利湿,凉血祛瘀之功。

用法:每日分次饮用,7天为一疗程。

(4)藿香苡仁粥

配方:藿香15g,蒲公英20g,薏苡仁50g。

功效:健脾清湿热。    

制作:先将蒲公英洗净,与薏苡仁共煮粥,待粥将熟时下藿香,粥熟即成。

分析:藿香芳香醒脾,配薏苡仁健脾利湿;蒲公英清热解毒,配薏苡仁清热化湿。三味同用,对湿邪困脾、.湿热为患病症有较好的辅助效果。

用法:早、晚空腹各服1剂。

(5)三黄虎杖汤

配方:黄芩15g,黄连6g,黄柏15g,虎杖30g,丹参20g,白糖适量。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化瘀。

制作:上药加水适量煎汤,去渣取汁,加入适量白糖调匀即可。

分析:三黄、虎杖味苦性寒,功能清热解毒燥湿,虎杖又能活血化瘀,配以丹参凉血活血化瘀,诸味合用,共奏清热燥湿、解毒化瘀之功。

用法:每日早晚温服,连服10日为一疗程。

(6)车前益母羹

配方:车前子30g,益母草15g,粳米50g,豆豉10g,葱、盐、醋适量。

制作:将车前子装入纱布袋中,扎口,并与益母草、豆豉同煎20分钟,去渣留汁,放入粳米煮熟,再加少许葱、盐、醋,熬稠即成。

分析:车前子分清浊、利水湿而清热;益母草活血化瘀,兼利水湿;粳米、豆豉健脾清热。全方共奏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功效。

用法:每日1剂,分2~3次服用。

湿热体质食疗方

(1)丝瓜米汤

配方:干老丝瓜5个,大米50g。

功效:健脾利湿,清热化痰。

制作:丝瓜烧焦存性,研末备用。大米水煎取浓米汤,调入丝瓜末、冰糖少许服之。

分析:方中丝瓜味甘性凉,入肝、胃经,功用清热化痰,凉血解毒;大米味甘性平,入脾胃经,功用健脾和胃。二物相配,共奏健脾利湿、凉血解毒之功。

(2)泥鳅炖豆腐

配方:泥鳅500g,豆腐250g。

功效:清热利湿,补中益气。

制作:泥鳅去腮和内脏,洗净后,加盐少许,加水适量,清炖至五成熟,加人豆腐,再炖至鱼熟烂即可。

分析:泥鳅味甘性平,具有益气补中、祛湿邪的功效;豆腐味甘性凉,具有补虚、润燥、清肺化痰功效。二药相配,清热利湿,补中益气。

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湿热体质可以熬夜吗?湿

中医常识2018-03-21
湿热体质可以熬夜吗?湿热体质熬夜的危害

湿热体质慎服中药少喝凉

中医常识2018-03-21
湿热体质慎服中药少喝凉茶

湿热体质者能吃辣吗?辛

中医常识2018-03-21
湿热体质者能吃辣吗?辛辣食物对湿热体质的危害

湿热体质的人能喝酒吗?

中医常识2018-03-21
湿热体质的人能喝酒吗?湿热体质喝酒的坏处

湿热体质易患什么疾病?

中医常识2018-02-05
湿热体质易患什么疾病?湿热体质会导致什么症状病症

辟谷7天复食食谱_辟谷开谷

中医常识2019-07-19
辟谷7天复食食谱_辟谷开谷吃什么?正确方法与注意事项

炒苍耳子的作用与功效、

中医常识2020-07-03
炒苍耳子的作用与功效、应用_成分、炮制方法与应用

初次辟谷的正确方法_自己

中医常识2019-07-19
初次辟谷的正确方法_自己在家辟谷步骤与注意事项

肾主骨是什么意思?肾主骨

中医常识2019-03-19
肾主骨是什么意思?肾主骨生髓-肾与骨的关系与原理

血府逐瘀丸的作用功效与

中医常识2019-06-27
血府逐瘀丸的作用功效与禁忌_临床新用与适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