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组成】主穴:梨状肌综合征A穴(在臀部梨状肌投影区压痛最明显处或条索状中点之阿是穴),梨状肌综合征B穴(以次于A穴之疼痛点或条索状物一侧消失处)。配穴:
太阳型(疼痛沿膀胱经循行向下放射),选取委中、昆仑;少阳型(疼痛沿胆经循行向下放射),选取阳陵泉、悬钟;混合型选取阳陵泉、委中。
【治疗方法】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局部常规消毒,选用3寸毫针,取梨状肌综合征A穴,直刺至梨状肌中,行大幅度捻转提插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使产生较强针感;复针B穴,针刺方向为A穴针尖处,两穴合用,使患者臀部产生强烈的酸胀感或出现放射感至下肢和会阴部。针委中、阳陵泉时要求针感如触电样传到足跟部或足趾部;针悬钟、昆仑均以得气为度。每穴留针15分钟,每5分钟运针1次。每天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天。
【功效主治】疏通经络,舒筋除痹。主治梨状肌综合征。
【临床疗效】本组40例,年龄21~59岁;病程3天~10
年。结果:经治1-2个疗程后,临床治愈33例,显效4例,有效3例。
【经验体会】傍针刺乃《内经》十二刺之一,《灵枢官针》
云:“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此法用于压痛明显,而且固定不移,久久不愈之痹症,常取良效。遵循“以痛为腧”的原则,采用傍针刺加强针感,使经络气血运行加快,邪气得以宜泄,经脉得以通畅,达到通则不通的效果。在针刺过程中,应注意使针感传至小腿及会阴部以提高疗效。
【方法来源】钟泽鑫.傍针刺治疗梨状肌综合征40例福建中医药,1999;(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