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术内容
①痛经汤主方:当归、芍药各15~20g,川续断、桑寄生、延胡索各10~15g,乌药、川棟子、木香、桃仁各10g,甘草6g。②随症加减:寒甚小腹冷痛明显者,加肉桂、吴茱萸、艾叶等,肢厥者加细辛;血瘀明显者加蒲黄、五灵脂等;伴呕吐者,加半夏、陈皮等;痛引腰骶者,加杜仲;伴胸胁胀痛者,加香附、瓜蒌等;体质差,脾虚血少者,加党参、白术等。③用法:以上药,每日一付,水煎,两煎合并分早晚各一次温服。于月经来潮前7~10天开始服药,连服3~7付,连续服用3~6个月经周期。
临床疗效
治疗68例,治愈36例,好转2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6%。
治验点评
妇女在经行前后或行经期间,下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以致影响工作和生活,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者,称为痛经。现代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种: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亦称功能性痛经;继发性痛经则指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如盆腔炎、肿瘤或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引起的痛经。至于导致原发性痛经的原因,般认为与精神因素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子宫发育不良、体质虚弱、内分泌紊乱、物理刺激及阻塞性原因等导致子宫痉李性收缩有关。祖国医学认为,经行腹痛的主要发病机理为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原因,或为经期受寒、淋雨涉水,或过食生冷,经血受寒凝结;或因肝郁气滞血瘀,冲任经脉不利,经血滞于胞中;或因先天不足,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两亏,冲任不足而胞脉失养,均可引起痛经。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无论是外伤损伤冲任,或素体冲任不足致气血运行不畅,均有虚的一面,故临床上以虚实夹杂者最为多见。所以,临床上宗“不通则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病机,在治疗上以通调气血为治疗痛经之大法,而少量加入益肾之品为治疗痛经之妙法。痛经汤于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之中,适当加入补肾益冲任之品作为主方,痛经汤方中当归、桃仁养血活血化瘀;乌药理气散寒止痛;木香、金铃子散理气止痛;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川续断、桑寄生补肾益冲任。诸药合用,气血得通,冲任得补,胞宫胞络自安,痛经自止值得临床参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