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治咳嗽之一付某,女,50岁。
首诊:2016年3月5日。
主诉:咳嗽8月余。
脉证:患者自2015年夏天开始间断咳嗽,其间经中西医治疗乏效。每次发病前都是先觉咽喉干痒,继则咳嗽大作,咯痰色白发黏。夜间咳重,甚则不可安卧。胸憋不明显,自述逢感冒则咳嗽加重,当问及咳嗽加重是否与下雪有关时,患者予以否认。无恶寒,无发热,平素感冒亦不发热,出汗不明显,口不苦,大便发干,日1次。舌淡苔白厚腻,脉沉细。
方证:小青龙汤加味。
处方:麻黄9g、桂枝6g、干姜5g、细辛5g、五味子5g、僵蚕9g、大黄3g、厚朴9g、杏仁6g、紫苏子6g、款冬花12g、制半夏6g、地龙6g、生姜1片为引。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2016年3月12日。
脉证:患者诉咳嗽明显减轻,夜间睡眠转好。舌偏淡,苔略腻,大便转正常。
处方:制半夏6g、茯苓12g、厚朴9g、杏仁6g、紫苏叶6g、僵蚕9g、麻黄6g、甘草6g、紫苏子6g、莱菔子9g、枳壳9g、生姜2片。7剂,水煎
服,日1剂,早晚分服。
三诊:2016年3月19日。
脉证:患者咳嗽已不明显,只是偶尔咳嗽一两声,胃口转好,大便正常,舌淡胖,苔白,脉弦。
处方:柴胡6g、黄芩6g、制半夏6g、干姜6g、党参6g、茯苓9g、厚朴6g、炙甘草6g、生姜3片、红枣4枚。7剂,水煎服,2日1剂,早晚分服。
后随访得知,咳嗽已得尽愈。
【体会】小青龙汤为《伤寒论》中治疗咳喘病的专方,咳痰稀白为其特点。关于小青龙汤的方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第一组,麻黄、桂枝,解表祛邪;第二组,干姜、细辛、五味子,是温肺化饮敛肺之经典配伍,配制半夏,加强燥湿祛痰之功;第三组,生白芍、甘草,缓急止痉。
本患者于夏季发病,推测其因多属贪饮受寒,故以小青龙汤加味与之,加紫苏子、款冬花、杏仁增强化痰之力;加大黄、厚朴通腑;加僵蚕、地龙止痉,全方着眼点主要在通,以祛邪为主。二诊见效,邪去大半,继用较平和之半夏厚朴汤温肺化痰。三诊以扶正为主,用柴胡理中汤调和中焦,顾护胃气,正合门氏“大病以胃”的思想。
【师按】咳嗽辨证理应先辨表里,辨明属外感还是内伤。病程长短是辨证的重要依据,对于辨别病位表里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不是绝对的。病程长并非一定表示病位在里,解表剂依然有使用的机会。据笔者临证体会,凡属长期慢性咳嗽者,虽当下无明显表证,但多有表证未得恰当治疗的病史,属邪气未能尽去之故。此例患者,虽无显著的恶寒发热,表证不明显,但每于咳嗽发作前有咽部发痒的前兆,说明其内有邪气未去,故应不拘病程,首选温通解表的小青龙汤散寒蠲饮。久病多虚,故二诊酌减走表之品,三诊则以扶正为主,机随病转,治亦随之。(李孝波临证实录,张勖宸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