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中医认为主要是以本虚为主,在膏方调补方面多从调整脏腑功能、补益脏腑之气人手,同时兼顾湿毒瘀等病理因素。另外,在临床上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腹泻的居多,但也有一部分患者表现为便秘,因此在处方用药上有所区别。常见辨证类型有:(1)肝郁脾虚型证见腹泻或便秘交替,时作时止,每因情志变化而发作,发时腹痛欲泻,泻后痛减,矢气频频,大便溏薄,黏液较多,时夹脓血,少腹作胀,胸闷喜太息,舌淡红,苔薄腻,脉弦。一般治疗原则为疏肝理脾,行气止利。
常用药物如党参、白术、白芍药、陈皮、防风、茯苓、炒枳壳、煨木香、大腹皮等。
(2)脾肾阳虚型证见久泻不止,泻下溏薄或滑脱不禁,带有黏冻,或五更作泻,腹部隐痛,喜温喜按,纳差怕冷,腰脊酸软,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或腻,脉虚细。一般治疗原则为温补脾肾,涩肠止利。常用药物如炙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怀山药、升麻、附子、炮姜、补骨脂、益智仁、五味子等。
(3)阴虚燥热型证见泻下黏冻量少不爽,大便干结,排便费力,腹部灼痛里急,心烦口渴,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一般治疗原则为滋养阴精,利气和络。常用药物如生地黄、熟地黄、麦门冬、玄参、太子参、牡丹皮、白芍药、乌梅、火麻仁、木香、龟版胶等。
由于本病有容易反复发作的特点,因此即使在缓解期,也
要注意兼顾湿、毒、瘀等病理因素的影响,配合用药治疗。如见赤白黏冻或黏液,可加马齿苋、秦皮、苍术、黄连、黄芩炭等;如少量夹血,可加生地榆、白及、参三七、侧柏叶、藕节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