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急性菌痢可变为慢性菌痢急性细菌性痢疾(简称急性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患急性菌痢后,一般经治疗绝大多数于1~2周内治愈,但有部分病人(占菌痢总数10%~20%)转为慢性。这主要与下列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患者抵抗力低下,如营养不良或有胃肠道疾病或肠道分泌的IgA减少等;二是与痢疾杆菌菌型有关,如福氏菌所致痢疾,排菌时间较长,易转为慢性;有些耐药菌株感染影响疗效,也可引起慢性菌痢。此外,与治疗情况亦有一定关系,如治疗不及时,用药不当或疗程不足等。
慢性痢疾病人的全身症状一般并不很严重,主要是腹泻、腹痛、脓血便或粘液便,但常常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此病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在精神上和经济上都造成很大负担。所以,如果患了急性菌痢一定要及时彻底治疗,以防变为慢性菌痢。一旦变为慢性菌痢时,要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保持生活节律,进食易消化的食物,进行联合或交叉使用抗生素两个疗程,最好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或选用未曾使用的抗生素。对经久不愈的可采用局部灌肠疗法,同时注意调整肠道菌群,增强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