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
痤疮俗称“粉刺”、“青春痘”、“壮疙瘩”,是一种常见的炎性皮脂毛囊疾病。多发生在男女青春发育期,以面部多见,也可发生在前胸和后背皮脂腺分泌较多的部位,油性皮肤的人更加严重,特点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和囊肿。其病因尚不明了,一般认为,在青春期,因性激素分泌过于旺盛,使皮脂腺分泌增多,同时皮肤的毛囊口角化过度,影响了皮脂端出现黑点。还有很多因素与痤疮有关,如本病的家族史、紧张和使用避孕药或皮质类固醇。有些病例是由对化妆品、食物的过敏反应而引起;而另外一些人则与月经有关。通常座疮并不发炎,但有时因细菌侵入毛囊可引起毛囊周围炎症,表现为红色丘疹、脓疮、结节、脓肿等。痤疮消退后可留有暂时性色素斑,或小的坑凹状疤痕。从中医学角度而言,本病相当于“痤痱”。若临床辨证属肝经湿热而发痤疮者,可运用龙胆肝汤加减治疗。
【临床应用】
罗氏15应用龙胆泻肝丸治疗肝经湿热型痤疮82例,每次6g,每日2次,2周为1个疗程,应用2个疗程后,疗效显着,治愈率为82.9%
【病案举例】
1.张某,男,18岁,以面部丘疹、粉刺、脓疱反复发作3月,于1998年8月20日就诊,伴有口干咽痛,大便秘结,2~3天一解。
检查见:面部散在的红色毛囊性丘疹,黑头粉刺,少数脓疱,黄豆大的结节有3个,舌红苔黄腻,脉滑。证属肝胆湿热,治法宜清肝,利湿,凉血。方用龙胆草12g,木通12g,泽泻15g,车前子(包煎)15g,栀子12g,黄芩12g,枳壳15g,桃仁12g,生地15g,甘草5g,白花蛇舌草15g,每天服1剂。1周后,皮疹减轻,脓疱消退,结节缩小,丘疹变暗,大便正常,上方去白花蛇舌草、枳壳,加川红花10g、丹参15g,连服2周,皮疹基本消退,留有色素沉着。16按:痤疮,相当于中医学肺风粉刺,由于肺胃有热,肺经起于中焦而上行过胸,胃经起于颜面下行过胸,肺胃热偏盛,循经上行熏蒸颜面,阻于肌肤而发病。用龙胆泻肝汤清肝胆湿热,加桃仁、丹参、川红花活血化瘀,本病例治愈。
2.王某,女,20岁,学生,1993年10月21日诊患者自1年前面部出现痤疮,时轻时重,经皮肤科外用药膏,内服抗生素治疗后有好转,但随后又易发,疮疹由额部渐渐扩散至整个面部。见患者面部、额部均有密集的小疮疹及散在出现如黄豆大小的红色丘疹,顶部有脓点,周围有红晕。自觉面热有轻微的痛感,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尖红,苔黄腻,脉细数诊为痤疮,证属湿热蕴结肝胆,治当清热泻火化湿,以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龙胆草5g,僵蚕、苦参、银花、连翘各20g,苡仁30g,黄芩、泽泻、刺蒺藜各10g,木通6g,服10剂。外用黄芩、黄柏、苦参、僵蚕各20g,黄连5g,加水煎成200ml,早晚各洗1次,热敷10分钟。10天后疮疹颜色变淡,疹形萎缩,脓点干敛,面热等症也好转。继续用药15剂座疮得愈。为巩固疗效,预防复发,让患者周用外洗方1次,用药期间禁用皂类洗脸及用化妆品,忌辛辣油腻食物。随访半年余,痤疮未作。
按:痤疮,中医学称“痤痱”,《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汗出见湿,乃生痤痱”。此乃肝经湿热,火热之邪循经上犯于面部,遂发痤疮。选龙胆泻肝汤清热泻火,火彻毒消,痤疮自愈。加僵蚕散结行经,消胃脘之痰,“灭瘢痕”,诸药共伍而获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