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举例】
案1
张某,男,38岁,农民。1989年4月20日初诊。患者平素性格内向,半年前因与邻居生气,而后纳差、暖气,时两胁胀痛,然病情较轻,未经医治。1个月前出现呕吐,昼轻夜重。查肝功能正常,在当地某诊所输液配合中药调治,病无好转。近3天来呕吐加重,饮食不进而就诊。症见精神不振,夜寐不安,白睛不黄,呕声时作,胃脘不痛但拒按,口不欲饮,舌质暗红有瘀斑,脉弦细数。
辨证:肝郁气滞,瘀血中阻,胃失和降。
处方: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10g,枳壳10g,枯梗10g,当归20g,生地10g,桃仁10g,红花10g,牛膝10g,赤芍10g,川芎9g,代赭石20g,半夏10g,薄荷10,陈皮9g,麦冬10g,生姜5片。
5剂,每日1剂,分2次煎服。5天后复诊,呕吐减轻,精神好转,每天能进流质饮食3碗左右,胃脘柔软压之稍有不适,口微干,舌暗减轻,仍有瘀点瘀斑,脉弦细而涩。此乃药证相合,继服上方5服。三诊时,病人纳食已正常,呕吐已止,舌稍暗瘀点减少,脉稍弦略涩,仍有全身乏力之感。守前方去牛膝、枳壳、生地、代赭石,易赤芍为白芍,当归减至12g,加黄芪12g,党参18g,10剂。两月之后家属来告,患者已痊愈,体力恢复,未再复发。
按语:肝主疏泄条达,胃主受纳通降,此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气机不疏,血行受阻,瘀阻胃腑,纳降失职,气逆而呕。本方柴胡、枳壳、桔梗配薄荷疏畅气机;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生地配麦冬养血育阴,使瘀去而不伤阴;加代赭石、半夏、陈皮重镇降逆,和胃止呕甘草缓中补虚,调和。、
诸药。合而用之,使肝气疏、瘀血去、胃气和,则呕吐止。呕吐损伤胃气,以致患者感到全身乏力,故在后方中加入党参、黄芪益胃气而收全功。
案2
陈某,男,58岁,教师。1992年5月20日初诊。患者因家庭不和,情怀不遂,发生呕吐已2月余。初起时闷闷不乐,胸胁胀满,频频嗳气呃逆,渐至恶心呕吐,每因精神因素而诱发。曾经上级医院检查诊为神经性呕吐,每逢情志不遂则更甚,以将胃内物吐尽为快。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胸胁胀闷,失眠梦多,食欲尚可,大便硬,小便稍黄。舌质暗淡,舌边有瘀斑点,苔薄黄,脉弦细。
辨证:情怀不遂,肝郁日久,气滞血瘀,阻于胃络,气失和降。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通络,和胃降逆。
处方: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枳壳、赤芍、桃仁、红花、当归、香附、半夏各10g,代赭石30g,生地15g,大黄、怀牛膝、生甘草各6g,川芎3g
3剂。
5月25日复诊:药后呕吐未发,胸胁胀闷减轻,舌脉同前。
守原方再进6剂后诸症悉平。嘱其注意情志调摄,学练太极拳等。随访1年余,未见复发。
按语: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皆可引起呕吐,其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其中病邪导致瘀血阻络,气机紊乱不通引起胃气上逆而呕吐亦是不可忽视的病理变化之一。如若肝气郁结日久,气滞血瘀,阻于胃络,胃失和降可致呕吐;若胃中积热,或肝火犯胃,迫血妄行,离经之血滞留而阻碍气机,胃失和降可致呕吐;若寒邪直中或脾肾阳虚,寒自内生,血为寒凝,阻碍气机致呕吐;若脾胃气虚,无力推动血行,瘀血停滞,气机紊乱,也可产生呕吐。若长期反复呕吐,气机紊乱,可致瘀血阻络,反之,瘀血阻络亦可致气机紊乱不通,两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呕吐缠绵难愈。
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用以治疗“胸中血府血瘀”所致诸证。原书在列其所治之病中有“干呕”一证,指出“无他症,惟干呕,血瘀之证,用此方化血,而呕立止”。可见前人已经认识到瘀血阻络可致呕吐,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可取得明显疗效。
笔者在临床应用时,每加半夏、代赭石以和胃重镇降逆,并去桔梗之升提。对某些呕吐日久之证,不必拘泥于舌紫暗、脉涩等瘀滞征象,对无明显瘀血征象者,结合全身情况,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入活血化瘀药如桃仁、红花、赤芍丹皮、大黄等常可增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