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瞳孔散大
眼睛受伤,造成损伤性动眼神经麻痹或虹膜睫状体挫伤可致外伤性瞳孔散大,可经久不愈。外伤性瞳孔散大者,其对光反射(不论直接还是间接)均有一定程度的迟钝、欠持久甚至消失等改变。在室内柔和灯光下,自然睁眼时,患眼与健眼相比,瞳孔直径大于健眼未达1倍时,其瞳孔散大为轻型;瞳孔直径大于健眼超过1倍时,则为重型。瞳孔散大可影响近视力,并易导致视疲劳及其畏光等不适,一定程度上影响日常生活。此类不良反应均以重型瞳孔散大为明显。外伤性瞳孔散大,多发生在眼球钝挫伤之后,在钝力作用下,通过震荡和钝力传递作用而波及眼球组织,瞳孔括约肌及睫状肌常因挫伤而发生部分麻痹,导致瞳孔散大及调节障碍。
中医认为眼球受钝力撞击,脉络受损,气血逆乱,气滞血瘀,气机郁滞而形成“瞳孔散大症”。因而治疗时应疏调气机,调和气血。
【病案举例】
1.某男,48岁,干部,1986年9月18日初诊。因右眼外伤,视物不清15天,曾在某市级医院诊断为右眼钝挫伤,外伤性瞳孔散大。遂予维生素B1维生素B12肌肉注射及烟酸片口服,疗效不佳,求皮氏医治。查视力:右眼0.7,左眼1.5;近视力:右眼0.5,左眼1.5.右眼角膜光泽,瞳孔扩大约5mm,对光反射迟钝。眼底检查:右眼视乳头边界清色淡红,视网膜反光略强,中心凹光反射隐约。患者心烦失眠,情志抑郁,胸闷不舒,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诊断:外伤性瞳孔散大中医辨为肝郁血瘀证。治以疏肝解郁,佐以祛瘀。处方:赤芍20g,醋炒香附、川芎、柴胡、枳壳各10g,五味子3g,陈皮6g,甘草5g服5剂后,诉视物较前清晰,查右眼视力0.9,眼底视网膜黄斑部红晕存在,中心凹光反射可见。仍守原方10剂,配合服明目地黄丸10g,每日早、晚各服1次。再复诊:查右眼视力1.0,瞳孔约3.5mm大小,对光反射正常,随访1年,瞳孔大小正常。
2.某女,56岁,1996年10月7日初诊。患者因被晒衣架击伤左眼3天,自行用氯霉素滴眼液点眼,未见好转,自觉视物不清,遂来院就诊。查视力:右眼1.0,左眼0.2,近视力右眼0.5,左眼不能近视,矫正视力右眼用+2.50DS矫正1.0,左眼矫正无助。左眼角膜光泽,瞳孔扩大为5.5mm大小,对光反射迟钝;裂隙灯下可见晶状体前皮质有条片状混浊,前房深浅适中,测眼压正常。眼底检查;视乳头边界尚清,色淡红,动脉走向平直,普遍变细,A:V=1:2,动静脉交叉处轻度受压,黄斑部红晕存在,中心凹光反射可见。患者精神抑郁,急躁,左胸憋闷疼痛,有冠心病史。查心电图示:V3、V3导联ST段水平下移0.05~0.1mV,aVF导联T波倒置。舌淡紫、舌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诊断:左眼外伤性瞳孔散大外伤性白内障?冠脉供血不足。中医辨为肝郁血瘀证。治以疏肝解郁祛瘀。处方:赤芍20g,醋炒香附、川芎、当归尾、枳壳、柴胡、川牛膝各10g,五味子3g,甘草5g。服5剂,胸闷、急躁等症减,视力左眼增至0.3,瞳孔略有缩小,续守方15剂,并加服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11月2日复诊:查左眼视力0.4,近视力0.1,矫正+2.50,DS=0.4,左眼角膜光泽,瞳孔约4mm大小,对光反射正常;裂隙灯下仍见晶状体前皮质混浊,随访至今视力无下降,瞳孔大小正常。
按:外伤性瞳孔散大,多发生在眼球钝挫伤之后,在钝力作用下,通过震荡和钝力传递作用而波及眼球组织,瞳孔括约肌及睫状肌常固挫伤而发生部分麻痹,导致瞳孔散大及调节障碍。中医认为眼球受钝力撞击,脉络受损,气血逆乱,气带血瘀,气机郁滞而形成“瞳孔散大症”。肝开窍于目,目为肝所主,中医治以疏肝解郁,活血通络为主,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赤芍祛瘀行滞;川芎为血中气药,协同枳壳、陈皮共奏疏肝理气之动,香附疏肝解郁,调理气机,用醋炒能起酸收积聚之力共为臣药;五味子补元气不足,收耗散之气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活血通络,以达瞳神散大收复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