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间的食欲不振,属中医学“恶食”、“不嗜食”的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或饮食不调,或病后失养,脾胃功能受损,导致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故见长期食欲不振,食欲下降甚至拒食,形体偏瘦,面色少华,但精神尚可。病程日久则形体瘦弱,体重减轻,精神疲惫,抗病能力差。西医认为,小儿厌食的原因很多,可以由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肠炎、肝炎、便秘和全身性疾病如贫血、结核病、锌缺乏、维生素A或D中毒以及服用引起恶心呕吐的药物引起。家长喂养不当,对小儿进食的过度关心以致打乱了进食习惯;或小儿好零食或偏食、喜香甜食物、盛夏过食冷饮;或小儿过度紧张、恐惧、忧伤等均可引起厌食。小儿多娇恣,情志偏亢。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疏泄失司,横逆犯胃,肝木克土,以致脾不健运,胃不受纳而成本证。故治疗厌食从肝着手,肝气疏泄畅达,脾胃升降和调,厌食而愈。柴胡疏肝散方中重用柴胡一味,即能入肝胆,又能走脾胃,即有疏肝利胆,升阳退热之功,又具有助运和中,去结消滞之效,因此疏肝利胆,助运和中为治疗厌食症的一种手段。
【临床应用】
禹氏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小几厌食症20例,疗效显著。治疗方法: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香附、白芍、陈皮各6~8g,扁豆、白术、山药各8~10g,水煎150ml分3次服,一日1剂。每七天一疗程,休息2天再进行第二疗程,一般观察2个疗程。以此治疗小儿厌食症,收到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治疗结果:痊愈15例(饮食正常,诸症消失,体重增加);显效4例(饮食增加,诸症基本消失);好转1例(饮食有所增加)。总有效率100%。
宋氏2等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百余例,临床效果满意。治疗方法:柴胡10g,枳壳5g,白芍75g,炙甘草7.5g,青皮3g,陈皮5g,川芎5g,香附2.5g,茯苓75g,牡蛎15g,川朴2.5g水煎服,每日一剂。腹胀加术香,胁痛加川子,胁下痞块加鳖甲,心烦者加黄连。
【病案举例】
1.罗某,男,4岁,1998年8月25日就诊,患儿近10天来厌食,食无味,拒食,面色无华,形体偏瘦,精神尚可,舌苔白腻。
不愿进食常受父母责打,打骂后更不愿进食,甚至则哭闹强行喂食后则恶心呕吐。辨为肝郁气滞,肝胃不和。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各6g,山药、白术、扁豆各8g服3剂,并嘱家长配合治疗,进餐时保持良好的气氛,不要训斥、打骂、恐吓,更不要强行填喂。以患儿最喜爱的食物来诱导开胃。服药后情绪好转,已能主动进食,上方减香附、陈皮加焦三仙,再服6剂,随访2个月,精神佳,饮食正常,诸症消失,体重增加。
2.吴某2,男,3岁,1991年3月20日来诊,不欲饮食,纳食甚少一个月余,每逢进餐时哭闹,心烦。形体瘦弱,毛发少泽,精神疲惫,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曾用多种开胃助消化的中西药治疗无效。采用上方加黄连,服3剂收效,再进5剂诸症消失,食欲正常,随访5个月未见复发,而且体重增加4.2公斤。
3.齐某2),女,2岁,1991年8月5日初诊,患厌食症3个月,曾多次在外院做各种检查无异常,服中西药疗效不显,后来我科门。问患儿食物无味,见食不贪,有时拒食望大便夹有不消化残查,切之脘腹胀满,胁下痞块,按之柔软,舌质淡红,苔白腻,指纹紫滞。采用上方加鳖甲,服2剂症状减轻,服7剂时食欲正常,随访3个月未复发。
按:由于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能自理,加之家长缺乏喂养知识,片面强调给以高营养的滋补食物超过了脾胃正常的运化能力。或过于溺爱,未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或训斥打骂,造成儿童心理及情绪紧张而厌食。故病机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肝木克土。治当疏肝解郁理气,药用疏肝理气的柴胡、香附、枳壳之类,佐以健脾和胃消食之品,方能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