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消化道慢性传染病。腹泻是乙肝的常见并发症,一些患者因症状轻而不就医,或者用抗生素治疗,但反反复复,效果不好。乙肝患者腹泻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为下列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①消化不良。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必须经过消化酶的作用才能被吸收,乙肝患者肝脏功能降低,胆汁生成减少,胆盐缺乏,影响了脂肪的乳化和吸收,引起脂肪泻。②吸收障碍乙肝引起门静脉压力升高,肠黏膜瘀血水肿,影响了食物的吸收,导致肠腔的内容物增多,渗透压增高,从而产生腹泻。③肠道细菌繁殖过多。乙肝患者肠道内细菌大量繁殖,细菌分泌的毒素可影响消化酶的作用,妨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引起脂肪泻。④肠蠕动过快。乙肝患者由于消化不良,肠内容物增加,导致肠蠕动加快,从而引起腹泻。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腹泻病位主要在脾,而与肝有关,归经为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中医学发病机制为素体脾虚,感受湿热疫毒之邪,邪正相争,而最终正虚邪恋,形成虚实夹杂证。湿热之邪是肝胆病最常见、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几乎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不同程度地具有湿热、湿浊之邪致病的基本特征。无论是慢性肝炎常见的胃肠道症状,如腹胀、腹泻、纳呆、便溏等,还是重症肝炎时的黄疸、发热等,均与湿热之邪内犯肝胆密切相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原理,祖国医学多以“湿热”两字加以概括,而湿热之邪既可从外感受,兼夹疫疠之气;也可由饮食不洁,经口而入亦可因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湿与热有轻重之别,临证时宜辨清孰重孰轻。热蒸湿郁之热重于湿证,多见面目肌肤俱黄,发病较快,口干而苦,烦热便秘,或腹部胀满,小便短赤,舌苔黄或厚腻,脉弦数或滑。治疗时应侧重清热兼以化湿。
【临床应用】
李益忠等2加用参苓白术散合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腹泻23例。治疗方法:继续服用抗病毒药物,如贺普丁、代丁、贺维力、博路定等,同时加用中药,主方: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2g,扁豆12g,陈皮10g,黄连6g,甘草6g,山药15g,砂仁10g,薏苡仁15g,黄芩10g,葛根12g热重者加栀子15g,蒲公英15g;肝郁者加柴胡10g,郁金12g;气虚者加黄芪12g;肾虚者加补骨脂12g,吴茱萸8g。水煎,每日1剂,分上下午服,疗程1~4周。治疗结果:显效19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7%服药过程中,未见明显肝功能损害表现,1例刚服主方后出现大便黏腻,口干等热象,加用栀子、蒲公英后此症消失。其余患者无特殊不适。1例无效患者为服用10天左右,不愿继续服用而自行停药。
【病案举例】
患者,女,45岁,2005年6月21日就诊。HBV感染20余年,腹泻3年余,腹胀腹痛,以左下腹为甚,每日解稀便5~6次,伴有排便急迫感,肛周不适,不欲饮食,面色无华,乏力倦怠,舌质淡有齿印,苔薄黄腻,脉濡数,重按无力。查体:慢性病容,腹部软,喜温喜按。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92U/L,谷草转氨酶78U/L大便培养:无细菌生长。电子肠镜:结肠各段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断:泄泻,证属脾胃气虚夹湿热,治以健脾益气,清热利湿。处方: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2g,扁豆12g,陈皮10g,黄连6g,甘草6g,山药15g,砂仁10g,薏苡仁15g,黄芩10g,葛根12g,黄芪12g。每日1剂,水煎2次,共300ml,分早晚2次温服。2周后有效,继续服用2周后治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