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唇炎,又称剥脱性唇炎、慢性光化性唇炎。以唇黏膜红肿、糜烂、皲裂、脱屑为主要特征,其症时轻时重,日久不愈。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与寒冷、干燥、日光照射、烟酒刺激以及舔唇、咬唇、乐器吹奏等因素有关。有一些类型的慢性唇炎还可能与先天因素、病灶感染等有关。
慢性唇炎在临床上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包括光化性唇炎、干燥脱屑性唇炎、腺性唇炎、肉芽肿性唇炎等。这些类型的慢性唇炎均具有较为长久的肿胀、糜烂、脱屑、渗出等症状,有的病例还可伴有疼痛或瘙痒。分述如下:①光化性唇炎:以下唇的唇红部糜烂为主要特征,唇部不同程度肿胀,轻者具有淡黄色渗出液,痂皮颜色较浅;重者则有溃疡形成,出血而形成血痂。病情时轻时重,可迁延数日或更长的时间。患者常感到局部灼热、疼痛、干燥,唇部活动受到影响。
②干燥脱屑性唇炎:此型慢性唇炎以唇红部干燥脱屑为主要症状,有时可伴有纵裂沟,如果裂沟较深,可以出血,形成血痂。患者因为感觉唇部干燥、疼痛,所以常常习惯用舌头舔唇加以湿润,谁知反而愈舔愈严重。③腺性唇炎:由于唇部黏液腺肥厚、肿大而引起。患者常常具有局部肿胀、麻木的感觉。翻开肿大的唇部,可见唇内侧黏液腺导管口微红,有稀薄的或脓性黏液从导管口渗出,呈小水珠状。④肉芽肿性唇炎:本病多见于20~40岁的人,以上唇多见,唇部呈弥漫性肿胀,颜色正常,扪之较软。该病易反复发作,而且复发后肿胀较前一次加重,如此而成为持久性的肿大。除了上述几种类型的慢性唇炎之外,其他一些口腔黏膜病在唇部也有所表现,如慢性盘状红斑疮、狼疮糜烂型扁平苔藓、多形渗出性红斑这几种病在唇部均可表现为糜烂、出血结痂,给诊断造成困难。此时应首先控制炎症,炎症控制后有些病程的特征清晰可见,如果仍不能明确诊断可做病理诊断。
本病属于中医学“唇风”范畴。唇风是以唇部红肿、糜烂、结痂、皲裂、起灰白色糠状鳞屑为主要症状的一种慢性疾病。多发生于下唇,好发于秋冬季节,以儿童和青年妇女多见历代文献中又称“唇燥裂”、“沈唇”、“紧唇”、“驴唇风”、“唇胗”、“唇肿”等。
古代医家对唇风的认识包括脾经风热学说、阳明胃火学说、脾经风燥学说、脾胃湿热学说。胃与脾相表里,胃经挟口环唇,故本证虽表现于唇,其本质在脾胃。
【病案举例】
1.林某,女,5岁。因唇部干燥、痒痛3天就诊诉口唇干痒疼痛,平素喜肉食,口臭,大便干结。查体:患儿神清,精神可,唇部红肿,唇黏膜干燥,皲裂,脱皮,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诊为唇风,证属脾胃湿热上蕴于唇部而成,以葛根芩连散、平胃散、过敏煎冲服,1周而愈。
2.江某,女,9岁。唇周红肿疼痛1周来诊。诉口唇疼痛,常以舌舔唇,喜冷饮,纳减,大便干结,2~3日一行。症见口唇及唇周一圈红赤、干燥,有口唇皲裂,起小水疱,时而以舌尖润唇,小便调,大便2日未解。诊为唇风。予葛根芩连散、泻黄散、平胃散冲服。嘱忌以舌舔唇,清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1周后复诊,口唇、唇周红肿干燥消退,仍口干心烦,大便通畅,上药易泻黄散,予栀子、淡豆豉清热除烦,乌梅、五味子酸甘敛阴、生津止渴,药后余症消失,随访3个月未再复发。4
按:经曰:“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唇风多因过食辛辣厚味,脾胃湿热内生,风邪外热相搏,引动湿热之邪循经上蒸结于唇部,气血凝滞蕴热化毒而成。如仅投苦寒之品泻火解毒反致火热之邪内伏不出,缠绵难愈。治宜表里双解,非葛根芩连莫属。清·陆九芝明确指出:“葛根芩连汤一方,独见遗于阳明者,以人必见下利始用之,不见下利不用,而不为是阳明主方也。孰知此方所用者宏,而所包者广也。”故葛根芩连汤并非专为下利而设。张锡纯解葛根芩连汤证则云“纯属阳明”,葛根是阳明经药,其方当是阳明经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