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病性失音又称功能性失音,是喉发声功能暂时性障碍,并无器质性改变的一种癔病表现。多见女性患者,病人受到精神刺激后,立即失去正常发声功能,轻者仍可低声讲话,重者仅能发出虚弱的耳语声,但很少完全无音。失音主要表现在讲话时,但咳嗽、哭笑的声音仍正常,呼吸亦完全正常。发声能力可以骤然回复正常,但在某种情况下又可突然复发。有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如精神不振、淡漠、缺乏信心。
本病属于中医学之“脏躁证”范畴,多为情志过激,而致肝失条达,气血不和,厥气上冲,乱其神识。中医治疗一般疗效较好,采用暗示疗法多能奏效,首先要使病人建立能治愈的信心,有信心者经治疗常迅速见效。常用的暗示疗法有颈前注射、针刺、理疗等。
【病案举例】
周嵘报道病例:徐某,女,26岁,未婚。患者母亲代诉,其女于2000年8月6日因下夜班回家途中受惊吓致失语,其他均正常,在县医院住院治疗3天无好转,于8月10日到我院诊治,诊断为癔病性失音。方用乌梅汤。药用:乌梅9g川花椒4g,姜4g,黄连6g,细辛3g,黄柏9g,熟附片4g,桂枝3g,党参5g,当归6g。水煎2次对匀,分2次温服。服药1剂,即可说话,如同常人,守原方服3剂以巩固疗效,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按:癔病性失音属中医学“厥证”、“郁证”、“失音”等范畴。
多因忧思郁怒,或突受惊恐,而致气机郁闭,声暗不出。笔者认为本病因受恐吓致使肝失条达,气血不和,厥气上冲,乱其神识治宜泄肝宁神,调和气血。乌梅汤为治阴之总方,其具有扶正泄肝、和血宁神之功,故用乌梅汤治疗癔病性失音而收痊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