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又称昏厥,是一组症候群,常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导致大脑皮质高度抑制而突然发生短暂的意识丧失。其发作时意识丧失的深度及持续时间有轻重不同。晕厥的原因有心源性晕厥(冠心病严重心律失常等)、血管抑制性晕厥、代谢性晕厥、脑源性晕厥以及其他如反射性、原因不明晕厥等心源性晕厥多见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阵发性室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室性心动过速均导致心排血量急剧减少,血压明显降低,脑部缺血缺氧而致晕厥。血管抑制性晕厥多见于年轻患者,发作诱因有疲劳、长时间站立、紧张、献血、静脉穿刺等,这些刺激作用于大脑皮质,通过自主神经反射性引起外周血管阻力突然降低,血压骤降,脑小血管扩张,引起脑灌注不足,以致发生晕厥。脑源性晕厥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常由高血压、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代谢性晕厥多由低血糖引起。
晕厥属中医学之“厥证”范畴,其病因多因外邪侵袭,七情内伤,饮食不节而发病。病位在脑。意识为五脏在脑的指令下,各司其职,协调相处,共同完成人体的生命活动;气血的正常运行,使人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充沛;脏腑疏泄平衡协调,则脏腑气化条达。若七情内伤等,导致气机逆乱,阴阳气血不相顺接,脑血流失常发病晕厥。本证发作后常在短时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歪斜等后遗症。《素问·厥论篇》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在《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治》中第337条提出:“凡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者是也。”这就说明厥论有寒热虚实之分,其证状无论属寒属热都表现为手足厥冷。
【病案举例】
陈爱芝等观察病例:乔某,女,16岁,学生,1990年10月6日就诊。患者平素学习成绩较好,2个月前,因一次小考成绩较差,心情不畅,整日少言无语。于10月6日晨因和弟吵架后,突然香扑,四肢厥逆,痉挛抽搐,汗出,心烦。发作时神志尚清,但呼之不应,伴眩晕、呕吐。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测血压12.0/8.0kPa,脉搏68次/min。心肺肝脾无异常。辨证为邪陷阴,寒热错杂之厥证。
投乌梅丸加减:党参10g,制附子10g,半夏10g,茯苓10g,千姜6g,黄连6g,当归6g,川花椒6g,黄柏g,乌梅18g,石菖蒲12g,郁金12g,急煎顿服。服药1剂,厥逆、痉挛消失,呼之则应余症亦有改善,续服5剂,诸症悉除。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此例厥证,乃患者心情不畅,肝气不舒,日久邪陷阴,寒热错杂之症。故投用清温并举之乌梅丸方而获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