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指在有适量静脉血回流的情况下,由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出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并致组织灌注减少,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病理、生理症候群,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西医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案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的联合应用,并用或不用地高辛。其治疗目标不仅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针对心肌重塑的机制,防止和延缓心肌重塑的发生、发展,降低心衰的死亡率和住院率。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虽能改善血流动力学,缓解症状,但不影响心衰的进行性恶化,而药物的不良反应仍是临床医生公认的事实。
中医将其归属于“心悸”、“喘证”、“痰饮”、“水肿”、“胸痹”
等范畴。临床上表现为胸闷心悸、动则气短,甚则喘息不能平卧、颜面及四肢浮肿、颜面紫绀、烦躁不安、脘痞腹胀、形寒肢冷、大便溏泻、小便短少、舌质淡或淡暗、苔白、脉沉细无力或结代等症。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原发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对于心衰病机的认识,目前多数认为是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以虚为主。本虚主要是气阳亏虚,还涉及阴伤;标实主要是血瘀、痰饮和水湿为患本虚与标实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而对于本虚,也有不同侧重。一般认为,心气虚是心衰的根本原因和病理基础,并可进一步导致阳虚和阴虚,使病机错综复杂,形成虚实夹杂之候,最终阴竭阳脱而死亡。中医治疗以温补心肾阳气、通阳利水、活血化瘀、燥湿化痰等为大法。
【病案举例】
彭学海等运用乌梅丸合西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43例。参考有关诊断标准选择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6例,年龄32~86岁,平均52岁。原发病:冠心病48例,风心病13例肺心病11例,高心病14例;心功能:Ⅱ级10例,Ⅲ级53例,级23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各组间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着性。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用西医常规治疗:毛花苷C(西地兰)0.2mg加50%葡萄糖注射液20ml,每天1次静脉注射,或地高辛片0.25mg,每天1次口服,呋塞米20mg加50%葡萄糖注射液20ml每天1次静脉注射。治疗组加服乌梅丸方:红参、当归身、干姜各10g,附子12g,川花椒4g,川黄连3g,黄柏5g,乌梅10g,细辛6g,1日1剂,水煎2次,共400ml,分2次服。3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观察治疗前后心悸气急、水肿、紫绀、颈静脉怒张、肺部啰音、胃肠道等症状和体征的变化。疗效标准:按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显效:治疗后心功能改善相差2级或3级者;有效:心功能改善相差1级者;无效:心功能改善不足1级或恶化者。临床疗效:治疗组43例中显效21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35%;对照组43例中显效16例,有效1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9.07%。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
按:乌梅丸是治疗胆道虫症的古方,但该方的药物组成和治疗很切合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机,方中红参补气,增强心肌收缩力;当归养血活血;干姜、附子、细辛、川花椒共起温阳作用,其中附子含有消旋去甲乌药碱,具有强心作用;乌梅之酸和川黄连、黄柏之苦寒可防以上诸药温补之过于燥火,可共同起到辛开苦降、寒温共调、补虚泻实作用,使以上本虚标实、寒热错杂的病症得以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