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现代医学称为膈肌痉挛,中医则认为胃气上逆动膈而引起胃失和降所致。呃逆呈连续状态,严重者昼夜不停,持续数日、或有间歇性发作数月者、甚至数年者称为顽固性呃逆,多影响患者生活、加重原来的疾病。呃逆既是较常见的疾病,也是其他疾病(如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肝硬化等)的一个症状。
呃逆一症,中医学认为系胃气上逆动膈所致,临床故根据病因的不同,可分为寒呃、热呃、气呃、痰呃、瘀呃、虚呃6种。除胃气上逆动膈,肺失肃降也是本病的致病因素。手太阴肺经之脉还循胃口上膈,以致胃、膈、肺三脏紧密相连。膈位于肺胃之间,若肺失肃降或胃气上逆,皆可使其气机不畅,逆气动膈出喉间,发生呃呃之声。《枢》中也有“肺主为哕”之说。故本病病位在膈,病变关键在肺和胃,治宜降逆和胃、宽胸理气。
【临床应用】
1.常先前用乌梅丸化裁治疗呃逆。处方为:炙乌梅10g,细辛1.5g,附子5g,桂枝5g,川黄连3g,炒党参15g,当归15g,川花椒1g,炮姜1g.3剂后呃逆减少,再进3剂已止,后又佐以柔肝理气之品5剂病痊愈。
2.陈爱芝用鸟梅20g,细辛3g,附子5g,桂枝5g,黄连3g,党参15g,当归15g,川花椒2g,千姜2g。每日1剂水煎服治顽固性呃逆,2剂后明显减轻,又守原方3剂,症状消失无复发。
【病案举例】
林穗芳介绍病例:女性,28岁,2004年10月12日初诊。呃逆不止近半年,伴烦渴、肢冷、便溏。患者半年前患甲状腺功能亢症进症后性格改变,多疑多虑,情绪抑郁。一次与人争吵后自觉食道有梗阻感,胸闷痞满,呃逆不止,呃逆声宏亮、连续不断,影响进食及睡眠。
初疑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药物所致,停用后仍呃逆不止;多方求医并住院治疗,多项检查未见异常。西医用镇静、解痉之法,中医服用柴胡疏肝散、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等汤药加减,并配合针灸治疗,呃逆稍减,服用镇静药能人睡,但醒后呃逆又作,尤其情绪激动则呃逆频作,饮食难进,痛苦难言,几欲寻短见。到我处诊治,症见:呃逆不止,呃声宏亮,心悸心烦,口渴欲饮,不思饮食,大便稀溏,四肢不温,舌淡、苔少,脉弦细。诊为呃逆,证属肝木乘胃,胃气上逆。
但病久寒热错杂,虚实并见,治宜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仿乌梅丸加减:乌梅15g,细辛3g,熟附子5g(先煎),桂枝5g,川黄连10g,川花椒5g,党参15g,干姜5g,当归10g。水煎服,每日1剂。4剂后呃逆次数减半。药证合拍,原方再进3剂,逆止,但胃仍有不适,口仍渴,心烦心悸,舌质转红而苔少,脉细。揣度叠进辛辣之剂,胃阴已伤,改以养胃阴、和胃络,佐以柔肝理气之品调理2周而愈。
按:乌梅丸在《伤寒论》中既治寒热错杂的蛔厥证,又主胃热肠寒之久利,故其具有清上温下、辛开苦降之功。此例症状虽与《伤寒论》之蛔厥、久利症状不尽相同,但患者为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郁久化热,横逆犯胃,致胃气上逆而呃逆。病位虽在胃,但病源在肝。
而久病致脾胃亏虚,故既有心烦口渴、呃逆声响之肝热犯胃之候,又有便溏、纳呆、舌淡苔少之中焦虚寒之症,正合乌梅丸证病机。患者初用疏肝降逆不应,改用乌梅丸酸甘敛阴、辛开苦降而获效。正如清末浙江名医胡宝书云:“肝郁宜疏,疏之不应则宜柔,柔之不应功当用敛”,而叶天士也有曾有对肝木乘胃、气升至咽者随方加乌梅之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