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症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自觉瘙痒而临床上无原发损害的皮肤病,本病的病因尚不明了,多认为与某些疾病有关,如糖尿病、肝病、肾病等;同时还与一些外界因素刺激有关,如寒冷、温热、化纤织物等。中医学文献中又有风瘙痒、爪风、痒风等名。中医认为,“诸痒皆属于风”。故瘙痒症都是“风邪”作怪所致。又由于风为百病之长,临床风邪多兼夹他邪为患。
【临床应用】
胡某某,男,65岁,1993年11月25日初诊。2月来,患者经常发生皮肤瘙痒,开始仅限于背部,近来全身瘙痒夜尤甚,苦不堪言,抓痕遍布全身。西医诊断为老年性皮肤瘙痒病。曾肌注丙酸睾丸酮和外搽止痒剂等,均无效验,转请中医治疗。患者伴有心烦易怒,口舌糜烂,大便干结,夜寐不安,舌红、少苔,脉弦数。高年阴血已亏,血虚燥热生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当即处方消风散3剂养血祛风,清热利湿。3天后复诊,病情丝毫未减。思索良久,患者口舌糜烂、心烦、便结,必是血热血燥引起热毒内炽,熏灼肌肤所致。药不对证,焉能奏效!改用清热解毒凉血为主,滋阴润燥祛风为辅。方用普济消毒饮合生脉散加减:黄芩15g,黄连10g,板蓝根15g,马勃10g,连翘10g,玄参15g,升麻6g,柴胡6g,陈皮6g,薄荷10g(后下),僵蚕10g,牛蒡子10g,水牛角15g(先煎),生地15g,丹皮10g,银花15g,蒲公英15g,野菊花10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另用生晒参15g、麦冬30g、五味子6g、石膏30g,每日1剂晚上炖服。上方出入1个月,瘙痒大减,诸症向安。上方减量,继服1个月,其病告愈。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按:本例案例说明临床贵在变通,其原则就是辨证施治,不能有固定思维。对于辨证论治的把握,有一个方面应特别注意,那就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的详细把握,不能过多地陷入理论的推导从而忽视临床症状,本例在初始辨证时只抓住血虚燥热生风这个病机环节,进而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选用消风散来治疗,结果证明了这个推导是错误的,正如后来认识到得那样,患者口舌糜烂、心烦、便结,是热毒内炽的表现,故治疗在养阴润燥,凉血活血的基础上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来清热解毒,整个用方对证,故效果立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