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男,55岁,1992年4月21日初诊。
三年前,洗浴之后汗出为多,吃了两个橘子,突感胸腹之中灼热不堪。从此不能吃面食及鸡鸭鱼肉等荤菜,甚则也不能饮热水。如有触犯,则胸腹之中顿发灼热,令人烦扰为苦,必须饮进冷水则得安。虽属数九隆冬,只能饮凉水而不能饮热水。去医院检查,各项指标未见异常,多方医治无效,专程从东北来京请刘老诊治。经询问,患者素日口干咽燥、腹胀、小便短黄、大便干、数日一行。视其舌质红绛、苔白腻,切其脉弦而滑。据脉证特点,辨为“瘅热”之病。《金匮》则谓“谷疸”,乃脾胃湿热蕴郁,影响肝胆疏通代谢之能为病。治法:清热利湿,以通六腑,疏利肝胆,以助疏泄。疏方:柴胡茵陈蒿汤。
柴胡15g、黄芩10g、茵陈15g。栀子10g、大黄4g。
服药七剂,自觉胃中舒适,大便所下秽浊为多,腹中胀满减半。口渴欲饮冷水、舌红、苔白腻、脉滑数等症未去。此乃湿热交蒸之邪,仍未驱尽。转方用芳香化浊,苦寒清热之法:
佩兰12g、黄芩10g、黄连10g、黄柏10g、栀子10g。
连服七剂,口渴饮冷已解,舌脉恢复正常,胃开能食,食后不作胸腹灼热和烦闷,瘅病从此而愈。
[按语]本案为“瘅热病”,为脾胃素有湿热,因饮食不节而发。脾湿胃热,湿热交蒸,导致肝胆疏泄不利,今儿又影响脾胃的升降纳运,使木土同病,湿热并存。瘅,通“疸”,说明湿热郁蒸日久,小便不利,可发为黄疸。《内经》对此病早有论述。《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本案见症,与《内经》所言较为符合。其病与脾土关系最为密切,因脾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又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故湿热困脾,则见胸腹灼热、心烦、口干、腹胀、小便短黄、舌苔白腻等症。这也就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所说的:“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则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心胸不安”即是对胸中烦热一类症状的描述。食后能助长脾胃湿热之气而加重了这些症状,故使人“不食”,或不敢饮食。“谷疸”当用茵陈蒿汤治疗,刘老结合本案有咽干、脉弦等肝胆气机郁滞之症,加了柴胡、黄芩,取小柴胡汤之意。方用柴胡、黄芩调达肝胆气机;茵陈蒿汤清热利湿,苦寒以泻下,使湿热之邪尽从二便而去。刘老的第二方用的是黄连解毒汤加佩兰,颇有巧妙之处。以黄连解毒汤清泻火热,火去则湿孤;加佩兰以芳香醒脾化湿,而除陈腐。《内经》即对湿热困脾的“脾瘅病”而有“治之以兰,除陈气”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