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别名】皂角刺(《圣惠方》),皂刺(《入门》),天丁(《纲目》)。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干燥棘刺。

【产地与产地加工】主产于江苏、湖北、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全年均可采收,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历史沿革】宋代有到(《圣惠方》),为灰、蒸、研末法(《证类》)。明代有烧烟尽,存性(《奇效》),炒黄(《理例》),切焙(《仁术》),黄蜡炒法(《回春》)等。清代有九蒸九晒、研为末(《握灵》),去尖(《逢源》),捣烂(《全生集》),土炒法(《拾遗》)等。现行有净制、切制法(《中国药典》1995年版)。
【炮制方法】净制除去杂质(《中国药典》1995年版)。
切制未切片者略泡,润透,切厚片,干燥(《中国药典》1995年版)。
【成品性状】皂角刺:为不规则的厚片。表面木部黄白色,髓呈海绵状淡红棕色,周边棕紫色或棕褐色。质脆,易折断。无臭,味淡。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肝、胃经。
【功能与主治】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
【用法与用量】3~9g。外用适量,醋煎涂患处。
【处方应付】处方写皂角刺、天丁付皂角刺。
【炮制作用】使药物洁净,便于调剂和制剂。
【化学成分】主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等成分。
【贮藏与保管】置干燥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