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别名】原蚕屎(《别录》),蚕沙(陶弘景),晚蚕沙(《斗门方》),马鸣肝(《东医宝鉴》),晚蚕矢(《本草备要》),二蚕沙(《江苏药材志》)。
【来源】本品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 Lina e us的干燥粪便。
【产地与产地加工】主产于浙江、江苏、四川、河南等省。春、秋二季收集,干燥。
【历史沿革】唐代有炒法(《理伤》)。宋代有焙(《证类》),醋炒,糯米炒,醋浸焙干法(《总录》)。明代有炒黄,炒去皮,炒赤、烟尽为度(《普济方》),麻油浸研法(《通玄》)。清代增加了盐炒(《本草述》),酒炒法(《得配》)。现行有甘草水洗(《福建》),炒制(《集成》),酒制法(《新编》)等。
【炮制方法】净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规范》)。
炮制
1.甘草水洗除去杂质及霉粒,筛去灰屑,甘草水洗,干燥(《福建》)。
2.炒制
取原药材,用微火炒至微黑(《集成》)。
3.酒制
取净蚕砂,用黄酒拌均匀后,置于锅内,用文火炒干。每净蚕砂100kg,用黄酒15kg(《新编》)。
【成品性状】蚕砂:为短圆柱形颗粒,长约3mm。表面黑褐色,粗糙,凹凸不平,有6条纵向沟槽,顶面呈六棱形,两端较平坦。质坚脆,易碎。有微臭。
【性味与归经】甘、辛,温。归肝、脾经。
【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活血定痛。用于风湿痹痛,关节不遂,皮肤不仁,腰脚冷痛,风疹瘙痒,头风头痛,烂弦风眼。
【用法与用量】10~15g。须包煎。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细末调敷患处。
【处方应付】处方写蚕砂、晚蚕砂、原蚕砂均付生蚕砂;其余各随方付给。
【炮制作用】蚕砂为昆虫的代谢产物,有臭味。经炒后,有消毒、矫味矫臭的作用。酒炒还能产生协同作用,增强其通经活络,祛风除湿的作用。
【化学成分】主含有机酸,叶绿素,植物醇,氨基酸,胡萝卜素,植物生长素一杂茁长素等。
【贮藏与保管】置通风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