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胃、肺经。
【功能与主治】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
【外用药效】白芥子水溶剂有抑制皮肤真菌作用。
【现代临床外用】

1.小儿肺炎苍术、黄柏、白芥子各等份研末,过筛,用水调匀,铺于白纸或玻璃板上,用合适的小瓶盖将其分隔成五分钱硬币大小薄厚之药饼,晾干。再备伤湿止痛膏数片。取白芥子饼2个分别置于左右两侧背部湿啰音密集处,伤湿止痛膏覆盖其上,贴紧,每天换药1次。
2.白癜风以捣烂的白芥子外涂病灶,每天3次,至病灶皮肤充血潮红并出现水疱后改为每天2次,连续3天,然后停药,让其自然愈合。
3.失眠症先用75%酒精棉球对耳郭进行消毒,把胶布剪成约0.4厘米×0.4厘米大小的胶布块,把白芥子放在小胶布块中央,然后用探棒按压所取穴位,找到最敏感点,再将贴有白芥子的胶布贴于其点而进行按压,刺激强度以患者感酸胀、发热能耐受为度,每天按压3~5次,睡前30分钟必须按压1次,每次只贴一侧耳穴,两耳交替进行。隔天更换,10次为1疗程,休息3天后再行第2疗程。
4.痛经白芥子研细末备用,取0.5~1克,加入等量面粉,用沸水调匀,制成饼状,趁热敷脐上,用胃安膏固定。于月经来潮前5天贴第1次,月经始潮或感腹痛时贴第2次,一般贴3个小时即可揭去药膏。两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
5.婴幼儿支气管肺炎白芥子50克,炒黄,白面粉50克,炒黄,用麻油及水混合制成饼,面积约20厘米×15厘米大小,用布袋子包好,不烫手后,入睡时置患儿背部,纱布固定,第2天早晨起床去除,每天1次,3天为1疗程,一般用1~2个疗程。
6.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采用白芥子泥丸在三伏天穴位敷贴治疗。敷贴4~24小时,每间隔10天治疗1次,3次为1疗程。
7.小儿肺炎白芥子20克,小麦面粉20克,加温水适量,调制成软膏状,均匀涂于纱布上,贴敷于双侧肺俞穴。每天1次,每次约15分钟,出现皮肤潮红为止。5天为1疗程。
8.产后小便不通白芥子5克研末,纱布包裹,置神阙穴,胶布固定后热敷约(50℃)30分钟,每天2~3次。
9.关节疼痛白芥子适量,晒干研末,沸水调成糊状,药温在40℃左右时均匀地摊在病变的关节及周围,超出病变部位2~4厘米,药膏厚度约1厘米,1小时后去药膏,温水洗净皮肤,每3天1次,病程长者每周1次。
10.面神经麻痹在腮部的小静脉血管处消毒,挑刺放血6滴,血呈紫色,用止血钳刺激约半分钟。然后取白芥子粉15克,敷于患侧上至阳白穴,下至地仓穴,8小时后取下,此时局部紫黑色并起水疱,涂烫伤膏5天后皮肤恢复正常,无瘢痕及色素沉着。
11.乳腺纤维囊性病用白芥子60~120克,研细末(一次量),人消毒纱布袋内,先用温水外洗乳房患处,再用生姜汁涂患处皮肤,然后用纱布袋敷盖患处,绷带固定,3天换药1次,上述方法在月经来潮前3~5天开始用药,待经止后停药。同时可内服中草药。
12.跟骨骨刺用生白芥子研末备用,洗净足跟部,取白芥子粉适量,醋调成糊膏状,敷于患部(勿超过赤白际),外以蜡纸敷盖,绷带包扎固定,2天换药1次。此法对骨质增生引起的疼痛效果较好。
13.癣、疥疮药液配制:白芥子300克炒至深黄色,冰片10克,共研细末;先用70%酒精500毫升浸泡2天,后加陈醋500毫升浸泡3天,其间每天搅拌3次,再静置2天后倾出上清液,药渣用双层纱布包扎挤压余液,混合后用1号滤纸过滤两遍,得近900毫升橙黄色药液,装灭菌容器。癣病:手足癣糜烂型用30%药液水;手足癣水疱型用50%药液水;手足癣鳞屑角化型、体癣用70%药液水。以上各型均浸泡或湿敷患部。每天2次,每次30分钟。头癣去掉患处毛发,用90%药液水湿敷患处,每天3次,每次20分钟。疥疮:先用肥皂洗澡,拭干后,自头部以下,用40%药液水遍搽全身5次;有丘疹水疱部位如手指间,用70%药液水浸泡20分钟。每天1次,连续2天,隔2天再搽浸1次。
14.小儿支原体肺炎将白芥子30克,吴茱萸6克,食盐50克等放入锅中热炒,2~3分钟后,将药物及盐全部倒入自制的布袋中。敷贴于肺的体表投影部位,即前胸、后背等,以患侧为主。每次20分钟左右(以药冷为度),再放入锅中热炒,可重复使用,每天热敷时间最好能达到1~2小时。
15.青少年近视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耳郭后,将筛选好的白芥子1粒贴在麝香膏中,对准所选穴位(心、肝、肾、目1、目2、神门、明亮点。)紧贴,并稍加力按摩片刻,按摩时手法要适中,使患者感到胀、微痛、热或微出汗为好。贴压耳穴后,嘱患者每天按摩耳穴6次,每次每穴15下以上,每次使耳郭胀、痛、热感为宜。贴压双侧耳穴,每周1次,每次5天,休息2天,再行下次贴压,4次为1疗程。
16.跟腱周围炎乳香、没药各20克,炒白芥子10克,蜂蜜少许。将制乳没、炒白芥子、冰片研末,用适量蜂蜜均匀调成饼状,有湿润感,放在油纸上,用绷带或胶布包扎贴敷患处。2天更换1次,为1个疗程。一般于3个疗程后显效。
17.体表纤维软瘤用白芥子、蓖麻仁各等份捣为细末,加樟脑末少许,同研,醋调外敷,效果明显。18.皮下脂肪瘤白芥子适量,研末,调为稀糊,涂在纱布上贴于患处,不使发疱。
19.瘰疬炒白芥子20克,研末以麻油调涂患部(已溃者可撒布疮口上),每天1次。
20.风寒头痛白芥子2两研末,用烧酒或黄酒调成糊状,以局部发疱为度,贴敷太阳穴。
【古代临床外用】
1.《濒湖集简方》载治肿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调涂之。
2.《本草权度》载治小儿乳癖,白芥子研末水调,摊膏贴之,以平为期。
3.《圣惠方》载治牙痛,白芥子、舶上莎罗、芸薹子各一两。捣细罗为散。每用一字,如患左边疼,即吹右鼻中,如患右边,即吹左鼻中,仍先净洗鼻中,吹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