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中医养生/中草药/文章正文

麻黃汤的衍生方及合方辨治思路与方法

浏览: 发布时间:2019-08-12 08:43:39

【应用导读】

1.麻黄汤是辨治太阳伤寒证的重要基础方,又是辨治风寒犯肺证、肌肉关节疼痛的重要基础方,由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12g),甘草炙、一两(3g)组成。

2.辨治常见病证有头部症状如头痛,衄血,目暝;胸部症状如喘而胸满,发烦;疼痛症状如身疼痛,腰痛,骨节疼痛;全身症状如发热,恶风,无汗,脉浮,或脉浮紧,或脉浮而数。

3.《伤寒杂病论》中有关麻黄汤辨治的论述如下。

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③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④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⑤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⑥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

⑦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⑧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232)⑨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麻黄汤主之。(235)4.根据张仲景论麻黄汤辨治病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恶风,身疼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发烦,目暝,头痛,喘而胸满,衄血,脉浮,或脉浮紧,或脉浮而数。


【方药衍生】

1.衍生方辨治风湿病证

(1)衍生麻黄加术汤辨治寒湿身烦疼:“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第二20)麻黄汤是辨治肌肉关节疼痛的重要基础方,仅用麻黄汤辨治寒性肌肉关节疼痛尚有局限性,为了强化麻黄汤治疗寒性肌肉关节疼痛的针对性与切机性,就必须改用麻黄加术汤,即麻黄汤加白术而成,如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去皮、二两(6g),甘草炙、一两(3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12g),白术四两(12g)。身烦疼的病变证机是寒湿浸淫,经气不通,所以方中配伍麻黄、桂枝、白术以宣通燥湿;辨清麻黄汤作为基础方而衍生为麻黄加术汤之间的方证关系是卫闭营郁夹寒湿,研究麻黄加术汤方证关系的重点是身烦疼,需分析麻黄加术汤中麻黄、桂枝与白术、杏仁之间宣通与燥湿之间的用量调配关系。

(2)衍生麻杏薏甘汤辨治湿热身尽疼:“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第二21)麻黄汤是辨治肌肉关节疼痛的重要基础方,仅用麻黄汤辨治湿热肌肉关节疼痛尚有局限性,为了强化麻黄汤治疗湿热肌肉关节疼痛的针对性与切机性,就必须改用麻杏薏甘汤,即麻黄汤去桂枝加薏苡仁而成,如麻黄去节、汤泡、半两(1.5g),杏仁去皮尖、炒、十个(1.8g),薏苡仁半两(1.5g),甘草炙、一两(3g)。身尽疼的病变证机是湿热浸淫,经气郁滞,所以方中配伍麻黄、薏苡仁以发散利湿;辨清麻黄汤作为基础方而衍生为麻杏薏甘汤之间的方证关系是卫闭营郁夹湿热,研究麻黄加术汤方证关系的重点是身尽疼,需分析麻黄加术汤中麻黄与薏苡仁之间宣发与清利之间的用量调配关系。

2.衍生方辨治水肿

(1)衍生小青龙汤辨治溢饮寒证水肿:“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小青龙汤亦主之。”(第十二23)麻黄汤是发汗化饮的重要基础方,仅用麻黄汤辨治溢饮寒证水肿尚有局限性,为了强化麻黄汤治疗溢饮寒证水肿的针对性与切机性,就必须改用小青龙汤,即麻黄汤去杏仁加干姜、细辛、芍药、五味子、半夏而成,如麻黄去节、三两(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9g),干姜三两(9g),甘草炙、三两(9g),桂枝去皮、三两(9g),五味子半升(12g),半夏洗、半升(12g)。水肿的病变证机是寒饮充斥肌肤,所以方中配伍麻黄、细辛、半夏以宣降化饮;辨清麻黄汤作为基础方而衍生为小青龙汤之间的方证关系是卫闭营郁夹寒饮,研究小青龙汤方证关系的重点是水肿,需分析小青龙汤中麻黄、桂枝、细辛、干姜与五味子、芍药之间的化饮与敛阴之间的用量调配关系。

(2)衍生大青龙汤辨治溢饮夹热证水肿:“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第十二23)麻黄汤是发汗化饮的重要基础方,仅用麻黄汤辨治溢饮热证水肿尚有局限性,为了强化麻黄汤治疗溢饮热证水肿的针对性与切机性,就必须改用大青龙汤,即麻黄汤加生姜、大枣、石膏而成,如麻黄去节、六两(18g),桂枝去皮、二两(6g),甘草炙、二两(6g),杏仁去皮尖、四十枚(7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枚,石膏碎、如鸡子大(48g)。水肿的病变证机是溢饮夹热充斥肌肤,所以方中配伍麻黄、桂枝、石膏以宣发清泻;辨清麻黄汤作为基础方而衍生为大青龙汤之间的方证关系是卫闭营郁夹热饮,研究大青龙汤辨治水肿方证关系的重点是水肿,需分析大青龙汤中麻黄、桂枝、生姜与石膏之间的温化与清热之间的用量调配关系。

3.衍生方辨治肺病证

(1)衍生麻杏石甘汤辨治肺热喘逆:“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63)“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石膏甘草汤。”(162)麻黄汤是宣肺降逆的重要基础方,仅用麻黄汤辨治肺热气逆不仅无益且助热,为了强化麻黄汤治疗肺热气逆的针对性与切机性,就必须改用麻杏石甘汤,即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而成,如麻黄去节、四两(12g),杏仁去皮尖、五十个(8.5g),甘草炙、二两(6g),石膏碎、绵裹、半斤(24g)。喘逆的病变证机是肺热气逆,所以方中配伍麻黄、石膏以宣肺清热;探索麻黄汤作为基础方而衍生为麻杏石甘汤之间的方证关系是以肺热为主,研究麻杏石甘汤辨治喘逆方证关系的重点是喘逆,需分析麻杏石甘汤中麻黄与石膏之间的宣肺与清热之间的用量调配关系;再则,运用麻杏石甘汤,喘逆病变无论是先使用发汗还是先使用泻下,只要病变证机以肺热为主,即可选用麻杏石甘汤。

(2)衍生小青龙汤辨治肺寒咳喘:“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麻黄汤是温肺宣肺的重要基础方,仅用麻黄汤辨治寒饮郁肺证尚有局限性,为了强化麻黄汤治疗寒饮郁肺证的针对性与切机性,就必须改用小青龙汤,即麻黄汤去杏仁加干姜、细辛、芍药、五味子、半夏而成,如麻黄去节、三两(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9g),干姜三两(9g),甘草炙、三两(9g),桂枝去皮、三两(9g),五味子半升(12g),半夏洗、半升(12g)。喘逆的病变证机是肺寒气逆,所以方中配伍麻黄、半夏以宣降肺气;探索麻黄汤作为基础方而衍生为小青龙汤之间的方证关系是肺寒气逆,研究小青龙汤的方证关系的重点是咳喘,需分析小青龙汤中麻黄、桂枝、细辛、干姜与五味子、芍药之间的宣肺与敛阴之间的用量调配关系。

4.衍生文蛤汤辨治胃热阳郁贪饮“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第十七19)麻黄汤是温化水饮的重要基础方,仅用麻黄汤辨治胃热阳郁贪饮尚有局限性,为了强化麻黄汤治疗胃热阳郁贪饮的针对性与切机性,就必须改用文蛤汤,即麻黄汤去桂枝加生姜、文蛤、石膏、大枣而成,如文蛤五两(15g),麻黄三两(9g),甘草三两(9g),生姜三两(9g),石膏五两(15g),杏仁五十个(8.5g),大枣十二枚。贪饮的病变证机是胃热阳郁,所以方中配伍麻黄、桂枝、石膏、文蛤以宣发清泻;辨清麻黄汤作为基础方而衍生为文蛤汤之间的方证关系是胃热阳郁或夹卫闭营郁,研究文蛤汤的方证关系的重点是贪饮或夹太阳伤寒证,需分析文蛤汤中石膏、文蛤与麻黄、生姜之间的清热与通阳之间的用量调配关系。

5.衍生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辨治湿热夹表身黄“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262)麻黄汤是发汗解表的重要基础方,仅用麻黄汤辨治湿热夹表身黄证尚有局限性,为了强化麻黄汤治疗湿热夹表身黄证的针对性与切机性,就必须改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即麻黄汤去桂枝加连轺、赤小豆、大枣、生梓白皮、生姜而成,如麻黄去节、二两(6g),连轺二两(6g),杏仁去皮尖、四十个(7g),赤小豆一升(24g),大枣擘、十二枚,生梓白皮切、一升(24g),生姜切、二两(6g),甘草炙、二两(6g)。身黄的病变证机是湿热浸淫,所以方中配伍连轺、赤小豆清热利湿;辨清麻黄汤作为基础方而衍生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之间的方证关系是寒热夹杂伴有湿热,研究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证关系的重点是身黄,需分析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麻黄、生姜与连轺、赤小豆之间的宣发与清化之间的用量调配关系。

6.衍生麻黄升麻汤辨治寒热夹杂下利“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357)麻黄汤是通阳散寒的重要基础方,仅用麻黄汤辨治寒热夹杂下利尚有局限性,为了强化麻黄汤治疗寒热夹杂下利的针对性与切机性,就必须改用麻黄升麻汤即麻黄汤去杏仁加升麻、当归、知母、黄芩、葳蕤、芍药、天冬、茯苓、石膏、白术、干姜而成,如麻黄去节,二两半(7.5g),升麻一两一分(3.7g),当归一两一分(3.7g),知母十八铢(2.2g),黄芩十八铢(2.2g),葳蕤十八铢(2.2g),芍药六铢(0.8g),天冬去心、六铢(0.8g),桂枝去皮、六铢(0.8g),茯苓六铢(0.8g),甘草炙、六铢(0.8g),石膏碎、绵裹、六铢(0.8g),白术六铢(0.8g),干姜六铢(0.8g)。下利的病变证机是寒热夹杂,浸淫肆虐,所以方中配伍石膏、黄芩与干姜、桂枝清热散寒;辨清麻黄汤作为基础方而衍生为麻黄升麻汤之间的方证关系是寒热夹杂伴有清气下陷,研究麻黄升麻汤方证关系的重点是下利,需分析麻黄升麻汤中麻黄、桂枝、生姜与升麻、黄芩、石膏、知母之间的温通与清热之间的用量调配关系。

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射千麻黃汤的作用与功效

中草药2019-11-15
射千麻黃汤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案例配方

钱乙麻黃汤的作用功效、

中草药2019-11-12
钱乙麻黃汤的作用功效、适应症、配方组成、来源方解

麻杏石甘汤的衍生方及合

中草药2019-08-12
麻杏石甘汤的衍生方及合方辨治思路与方法

瓜蒌薤白白酒汤的衍生方

中草药2019-08-12
瓜蒌薤白白酒汤的衍生方及合方辨治思路与方法

苓桂术甘汤的衍生方及合

中草药2019-08-12
苓桂术甘汤的衍生方及合方辨治思路与方法

桑叶可以做枕头吗?桑叶

中草药2017-11-25
桑叶可以做枕头吗?桑叶枕头功效与作用及制作方法

王怀义枳实消痞丸治疗消

中草药2019-08-09
王怀义枳实消痞丸治疗消化不良医案

交泰丸的作用与功效主治

中草药2019-03-18
交泰丸的作用与功效主治、配方组成、临床应用禁忌

桑葚泡茶的功效与作用_桑

中草药2019-03-19
桑葚泡茶的功效与作用_桑葚与什么搭配一起泡茶喝好

刺蒺藜能外用吗?刺蒺藜

中草药2019-08-30
刺蒺藜能外用吗?刺蒺藜外敷的作用功效与用量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