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慢性、周期性加剧的全身中小动脉、小静脉阻塞的病变,主要累及下肢,多见于男性青壮年,依据本病的发展过程,临床分为以下几期:Ⅰ期(局部缺血期),表现为间歇性跛行,患肢麻木、发凉、酸胀、易疲劳,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Ⅱ期(营养障碍期),疼痛转为持续性,夜间更剧、患肢动脉搏动消失,足部不出汗,皮肤干燥、呈潮红、紫红或苍黄色,小腿肌肉萎缩。Ⅲ期(坏死期),除以上症状加重外,患脚趾端发黑,干瘪、坏疽、形成溃疡。若继发感染,可转为湿性溃疡,很难愈合,疼痛更剧。本病相当于中医学“脱疽”“脱骨疽”的范畴,当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湿止痛为治。
方法一
【取穴】大椎,大陵,命门,太溪。
【灸法】取新鲜生姜一块,切成厚约0.3厘米的生姜片,大小视施灸部位及所用艾炷大小而定,用针于中间穿刺数孔,放在施灸的穴位上,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如病人在施灸过程中局部有热痛感,可将生姜片连同艾炷向上略微提起,稍停放下再灸,或随即更换艾炷再灸,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每穴每次灸5~7壮,每日1~2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方法二
【取穴】阿是穴,血海,三阴交,委中,承筋,太溪,申脉。
【灸法】取干生姜片15克,煎汁300毫升,与面粉调成稀糊状,涂布在6层的干净白棉布(禁用化纤布)上,制成硬衬,晒干后剪成10厘米的方块备用。灸时先将该衬垫放在穴位上,再将药物艾条点燃的一端按在衬垫上,5秒钟左右,待局部感到灼热即提起艾条,称为1壮,每穴每次灸5~7壮,每日1~2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天。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早期病人。
方法三
【取穴】第一组为气海,中脘,膻中,阳池,足三里,冲阳,太溪,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第二组为魄户,神堂,膈俞,膈关,筑宾;第三组为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昆仑。
【灸法】取艾炷如黄豆或半个枣核大,当艾炷燃烧至1/3~1/2时,即去掉另换一炷。第一组每穴灸3壮;第二组每穴灸2壮;第三组针刺,得气后不留针。3组并施,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早期病人。
方法四
【取穴】阿是穴,悬钟,三阴交,委中,曲池,外关。
【灸法】在所选穴位上先施针刺,针刺得气后,将毫针留在适当深度。取约2厘米长艾卷一节,套在针柄上,从下端点燃,直至艾条烧完为止,待针柄冷却后出针。每穴每次施灸15~20分钟或3~4壮,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天。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方法五
【取穴】阿是穴,血海,阳陵泉,承筋,复溜,昆仑,申脉。
【灸法】取新鲜蒜片置于穴位上,艾炷如黄豆或麦粒大,放于蒜片上施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每次施灸3~5壮,病情较严重者,可施灸10~20壮,如蒜片干枯,可更换新鲜蒜片继续灸治,多选用病变局部腧穴。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早期病人。
方法六
【取穴】阿是穴,血海,三阴交,委中,复溜,昆仑,曲池,外关等。
【灸法】取纯净陈艾绒100克,放入砂锅内,加水煮沸后,过滤。将其澄清药汁再倒入紫铜锅内(约半锅),加硫黄粉适量,搅拌成糊状;再加热,渐渐熬成油汁状,注意搅拌,务必使各处温度均衡;如普遍出现黄橙色时,立即将药锅拿开(否则硫黄要燃烧而失效),将药汁倒人瓷盘内,任其冷却。施灸前将药块剪成绿豆大的细粒数枚备用。施灸时,取薄生姜片1块,放于需灸治穴位上,再取硫黄灸料1粒放于生姜片中央,点燃灸之。如病人感觉灼热时,即可用物将其熄灭。根据部位及病情,每次施灸1~3壮。此法多选用局部压痛点施灸。尚可配合其他疗法同时施治。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