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痛是疼痛门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由多种病因所引起的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发生疼痛的综合病症。
中医属“痹证”、“腰腿痛”范畴,其痛处正是太阳经循行部位,主要是风寒湿阻滞经络。正如《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临床常见为风寒或寒湿偏重这两型,夹寒和经络受阻滞是其共性。桂枝汤虽为外感表虚而设,也适用于因体虚寒侵,以致气血凝滞之证。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即坐骨神经炎,多由牙龈、副鼻窦炎、扁桃体炎等病灶感染,经血液循环侵及神经外衣引起,且常和附近肌炎与纤维组织炎伴发,其疼痛与神经根周围炎反应有关。其痛觉实质上是神经的缺血性疼痛,因神经根受压后,引起静脉丛瘀血、缺氧及水肿等一系列改变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桂枝、芍药均有广谱抑菌作用,且能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甘草能增强此二药的抗菌能力;生姜能兴奋中枢,又能促进血液循环;桂枝与生姜均有轻微发汗等作用,减轻炎症组织水肿胀痛;大枣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可增强人体免疫机能。桂枝汤概括有抗菌消炎、止痛、促进血液循环和轻微发汗作用,并能增强机体免疫机制,调节人体内环境等功效。故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满意。
【临床应用】
1.徐谦德以桂枝汤治疗原发性坐骨神经痛27例,症见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疼痛,并自腰臀部沿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向远端放射。脑脊液、X线摄片、CT等检查,诊断为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其中男21例,30~52岁;女6例,25~46岁。基本方用桂枝汤:桂枝9g,白芍6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风寒偏重伴里寒者加附子;寒湿偏重者加细辛、附子、薏苡仁、苍术;气血亏虚者加当归、白术、党参;肝肾亏虚者加桑寄生、川断、牛膝、女贞子;肌筋挛缩,此经脉失养有燥之象,加天花粉、天冬、玉竹、当归;麻木不仁者加葛根、丝瓜络、木瓜;痛甚者加制乳香、制没药、羌活、独活、威灵仙;有气滞血瘀者加桃仁、红花、莪术、姜黄、地龙。15天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经1个疗程治愈(疼痛消失,诸症悉除,恢复如初)12例、2个疗程治愈9例;有效(疼痛大减,基本不痛行走自如,唯久行坐立或负重稍痛,或大腿皮肌有麻木感)5例;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变,抬腿、拾物等检查仍阳性)1例。
2.刘培亮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坐骨神经痛150例。其中男93例,女57例;年龄26~60岁,平均43岁;病程15天~5年,平均2年多。临床症状及体征:一侧腰部及臀部疼痛,并呈线条状沿坐骨神经通路压痛及向下肢后外侧放射性疼痛。患者向前弯腰和行走时疼痛加剧,并伴有麻木、筋脉短缩感。体检时患者弯腰活动受限,抬腿试验(+),局部无肿胀,且臀部有压痛,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小腿或足背外侧感觉减退。Ⅹ线及CT检查无异常发现。治疗方法:采用骶管内注药及口服中药治疗。急性期有腰部及下肢活动障碍者,应当适时卧床休息,最好睡硬板床,以减少腰部的活动,并使肌肉松弛。药物配制:2%利多卡因10ml,地塞米松10mg,山莨菪碱,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骶管内给药期间,辅助口服中药治疗,以桂枝汤加味。
处方:桂枝15g,芍药15g,甘草12g,生姜9g,大枣5枚,附子9g(先煎),葛根9g,白术10g,花粉10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10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治疗结果:治疗后随访6个月,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130例,占86.7%;好转(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仍有腰部不适,可做轻工作)17例,占11.3%;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好转,不能参加工作)3例,占2%;总有效率达98%。
【病案举例】
1.祝某,男,45岁,干部。1995年12月3日初诊。主诉初始背酸伴腰背僵直感,以为“转筋”,未予重视约1周后弯腰突然感到疼痛甚剧,沿右大腿后一直放射至腿弯和小腿外后侧,并像有条筋缩短一样,牵扯着,夜寒加重温热痛减。手扶物或,、。
睡眠向健侧蜷曲则痛减。检腰、臀、?窝有压痛点,抬腿、拾物试验阳性,X线摄片未见异常。西医诊为坐骨神经痛。患者小便清长,形寒,肢冷,畏风,舌淡而尖稍红苔薄白,脉弦紧中医诊为痹痛。辨证为风寒侵袭,络脉痹阻。治以祛风散寒,温经通络。处方:桂枝9g,白芍6g,炙甘草6g,生姜6g,大枣4枚,制附子6g,日1剂,分2次服。
二诊:服药5剂后,下肢已不痛,但弯腰腰痛,伴臀部麻木,舌尖稍红,苔薄,脉滑。承上方加葛根24g,丝瓜络10g,木瓜9g,共服3剂。
三诊:弯腰时腰背依然疼痛,唯慢慢弯下疼痛轻些,腿部有筋短缩感,舌红乏津,苔薄微黄,脉弦滑。附片减为3g,加天花粉12g,玉竹10g,当归10g,生地5g.3剂。
四诊:诸症悉除,抬腿、拾物、屈颈诸项实验均为(一),舌淡红,苔薄白,脉滑。以初诊方去附子,加桑寄生、川断、牛膝各10g,3剂,以强腰脊而善后。
2.杨某,男,43岁,船民。1993年10月7日初诊。左侧臀部及下肢酸冷疼痛2年。西医诊断为坐骨神经痛。经西药对症治疗,自觉症状可缓解,但药后胃脘疼痛纳谷明显减少,1周前出海水上作业,又遇天气突然变化,而致左侧臀部及下肢疼痛加重,得温痛减,四肢欠温,苔薄白腻,舌淡紫,脉弦紧,左侧直腿抬高试验(+)。中医诊为痹证。由于患者久居潮湿之地,湿为阴邪,易损伤人体的阳气,而致阳气不足,卫阳不固,寒湿之邪乘虚而入,流窜经脉。辨证为寒湿客于筋脉,营卫阻滞。治宜温经通络,调和营卫。处方:白芍15g,苡仁20g,桂枝、牛膝、络石藤、独活、乌梢蛇各10g,生姜3片甘草6g,大枣5枚。
服药4剂,左侧臂部及下肢疼痛明显减轻,活动自如,再服3剂,疼痛消失。并嘱患者慎起居,防风寒,随访一年未复发。
3.杨某,男,48岁。1999年12月10日初诊。患者2个月前突感左腰臀部疼痛,并呈线条状向下放射至部,向前弯腰和行走时疼痛加剧,似有挛缩牵扯样痛,伴有麻木、困重感,不能坐,只能站,患者不能做弯腰活动,抬腿、拾物试验(十)。局部无肿胀,左臀部有压痛。X线摄骨盆正位片示未见异常。西医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患者舌尖红,苔薄白,脉滑。本案患者为风邪侵袭太阳经脉而作痛,风为阳邪,能伤阴化燥,故有经脉缩短之感。辨证为风邪外袭,经脉不舒。治宜祛风解表,舒经通络。处方:桂枝9g,生姜9g,白芍、炙甘草各12g,大枣4枚,附片3g。日1剂,水煎分2次服,3剂。
二诊:服药后疼痛大减,其向下放射范围已缩短而局限于臀部,局部压痛也已减轻,舌脉同前。继用上方,再服3剂。
三诊:已能坐,下肢不痛,但臀部有麻木感,弯腰时腰部仍疼痛,舌红,苔薄黄,脉滑。再用上方加葛根12g,服3剂,服药后向前弯腰时仍感疼痛,仍有挛缩之感,舌脉同前,仍用上方,加花粉12g,服3剂。
四诊:弯腰时已不疼痛,抬腿、拾物试验转为(一),舌尖红,苔薄白,脉滑。再服上药以善其后。随访1年未复发4.金某,男,34岁,农民。1990年11月18日初诊。自述左下肢疼痛半年余。疼痛先自臀部开始,沿着大腿后侧向下放射到?窝直至足跟,每遇弯腰、咳嗽、喷嚏、寒冷天气而加剧,致使患者常取减痛姿势,如站立时身体略向健侧倾斜,患肢微屈,足跟不能着地。检查:沿坐骨神经走向有触痛点。拉塞格化征(+)。曾摄线片未见异常。西医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患者平素汗出恶风,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缓。脉症合参,诊为痹证。辨证为外邪侵袭,气血不和,营卫失调治以祛风除湿,调和营卫,温经散寒。处方:桂枝20g,白芍20g,干姜6g,乌梢蛇10g,炙甘草10g,附子3g,独活15g,葛根15g,细辛6g,大枣6枚。水煎分2次服用。服上方6剂后,疼痛明显减轻,臀部疼痛向下放射仅限于?窝以上,脉舌同前,守原方服用30剂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2. 廖某,男,60岁。1989年12月9日初诊。近月来工作较为劳累,经常水中作业。2天前突然感觉右侧臀部及大腿后外侧酸痛,行走时疼痛明显,活动受限,静止得暖则止,眠食正常,二便通畅,舌淡红,苔白,脉浮缓。右直腿抬高试验(+),西医诊为坐骨神经痛。中医诊为筋痹。本病由素体阳气阴精不足,卫阳不固,感受风寒湿邪,流注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或寒暖不调,过度劳役,冒雨涉水,邪从外入或痰浊瘀血,阻于经隧,深入关节筋脉,皆可发病,故“饮食居处,为其病本”。在临床上一般新病多实,久病多虚,但虚人而感于外邪者亦不少,《济生方·痹》曰:“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治疗上应调和营卫,温阳通络为主处方:桂枝、羌活、松节、当归、牛膝各10g,黄芪、白芍、海风藤各15g,生姜3片,大枣5枚,甘草4g。服药3剂,疼痛消失,活动自如,至今未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