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1
赵某,女,26岁,徐州人。1993年10月4日初诊。月经不调,历数载。几年前因过余操劳,骤然下血如注,在徐州某医院妇产科经住院刮宫并用激素治疗20余天。妇科检查,除子宫略大外,别无异常,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此后,每届经潮辄漏下淋漓,久延不去。徐州某医院中医曾一度治愈。本次是来父母处生产,由其父邀笔者至家中诊治产后恶露月余始净,至第4月经潮近月淋漓不去,时隔7~8日复作,如此已3个月左右。
色淡质薄,量多无块,自感乏力,自汗,畏冷,气短,纳差,偏食,怔忡少寝,周身酸楚,面黄肌瘦,心情不畅,忧虑旧病复发,饭后思睡,大便先硬后溏,舌淡苔薄,脉沉细弱。
辨证:产后调养不善,而致脾虚气弱,统摄无权。
治则:补脾益气、升举止血。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白芍、桑叶各30g,三七粉6g(分2次冲服)
服药5剂即效。或加稻芽,或加炒枣仁调理半月,血止力增,面色红润。前方去白芍、桑叶,每月经前服6剂巩固之,上月假满返家,前来告谢,称月事调顺,并索方而去。
案2
赵某,34岁,农民,1993年8月16日就诊。阴道出血2年余,西医诊断为子宫功能性出血,经清宫术及西药调理月经周期,收效不好,前来我处就诊。自述2年来反复发作,劳累后加,,,
重,初量少,继而增多,色淡,有时有块状血片流出,腹中隐痛,头晕乏力,心慌气短,时而烦热易怒,纳呆便溏,舌淡苔薄白,口唇、面色、眼睫贫血状,脉细弦无力。
辨证:气血双亏,气不摄血,兼有肝郁。
治则:补中益气,固本摄血,兼疏肝。
处方:黄芪30g人参10g,当归20g,白术15g,升麻5g,柴胡10g,香附8g,桂圆肉10g,阿胶20g,枣仁10g,煅赤石脂20g,禹余粮20g甘草10g。
3剂尽,血量明显减少,精神好转,继服5剂,血止,食欲增加,烦热易怒消失,再进9剂后追访,月经正常未复发。
按语:本例属妇科崩漏证,因延误治疗致气血两亏。脾胃为后天生化气血之源,故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固本摄血,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补中健脾旺盛生化气血之源,当归、阿胶、桂圆肉、枣仁补血,升麻、柴胡、赤石脂、禹余粮配黄芪升清举陷温涩固本,香附兼舒肝以复肝疏泄,既助脾运,又调经。
全方补中益气、摄血固本、疏肝调经,用于治疗崩漏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