臌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病证。首见于《内经》,如《灵枢·水胀篇》、《素问·腹中论》对臌胀的特点、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记录。目前认为,臌胀的病因主要由于酒食不节、情志所伤、劳欲过度、感染血吸虫,以及黄疸、积聚失治等。其病机则为肝、脾、肾三脏功能障碍,导致气滞、血瘀、水停,积于腹内而成。现代西医学的肝硬化腹水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水与本病证相当。
【病案举例】
沈某,男,50岁,因发热、便下紫血而入院。查见:脘下触有包块,但不痛,经治疗后,发热、下血均,而腹部日渐膨隆,渐至脐突,青筋暴露,腹水征明显,经用补气、运脾、温肾、逐水诸法俱不效,住院半年有余,反复检查既非肝硬化腹水,也非肾病,难以明确辨病诊断。当时天气日冷,见其伴有明显的咳喘,咯吐多量白色泡沫痰液,苔白,脉弦。重新辨证,认为起病虽属血瘀气滞,肝脾两伤,水湿内停,但当前的病机主要为寒饮伏肺,肺气不宣,通调失司,乃径取小青龙汤原方,温肺化饮,开上启下,意图通过开肺以利尿,化饮以消水。药用麻黄5g,桂枝10g,姜5g,细辛3g,白芍10g,五味子3g,法半夏10g,甘草3g。药后腹水随咳喘咯痰的改善而日渐消退,经月痊愈。但亦未见小便明显增多。足证前人“治饮不在利小便,而在通阳化气”的论点,实为经验之谈。
按:本案一是突破了臌胀从肝、脾、肾三脏辨治的一般常规,表明温开肺气,亦可起到通调水道,消水除胀的作用。二是痰、饮、水、湿同出一源,俱属津液不归正化停积而成,在一定条件下,且可互为转化,如《证治汇补》说:“饮者,蓄水之名。”故治饮、治水、治诸方,每可通假应用。三是治水、治饮总应以温化为原则,因温药有助于气化水行,液输化复常,则水饮自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