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玉尺》说:“经贵乎如期,若来时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月二三至,或数月一至,皆为不调。”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等。对
月经不调应作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及妊娠并发症,才能确定诊断。
【临床应用】
贾氏以四逆散合参苓白术散化裁治疗少女月经不调11例,均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多、腹痛乏力等症状治疗:太子参30g、茯苓15g、白术(炒)30g、莲子(炒)30g、薏苡仁30g、砂仁15g、扁豆(炒)15g、香附(酒、醋、姜炒)各5g、白芍30g、山药30g、柴胡(醋炒)15g、枳实15g。以上诸药共研为极细药粉,以550g蜂蜜炼沸后,加药粉为膏。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1小勺,约为9g,白开水送服。服药后食桂圆3粒。经期每日加服1次。结果:11例均在调理1~2个月后,诸症悉平。
【病案举例】
1.王某,女,12岁,学生,2002年4月6日初诊。其母诉:患儿素来健康无恙。于11岁月经初潮,量多,色暗,周期素乱。经行、,
腹痛,常觉头晕、四肢无力、不思饮食、不喜活动,同前如若二人。
察患儿神色倦怠,面黄少华,舌淡苔白腻,边有齿痕,脉细弱缓。观前服方药,多为归、芎、芍、地、参、附之类,遂以参苓白术散为膏,嘱其按时服用,在白开水中加陈皮1片泡水送服1个月后,其母告知,其女身体恢复很好,月经正常。
按:历代中医家认为脾胃是影响和决定月经是否正常的重要因素,脾胃虚弱则水谷运化失职,无源以冲养机体,故见患儿神色倦怠,面黄少华,常觉头晕、四肢无力、不思饮食、不喜活动治以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健运中焦,资其化源,则诸症悉除。
2.武某,女,10岁,学生,2002年9月初诊。其母诉:其女自幼体弱多病,多以药物助养。2002年4月某日忽觉腹痛如刺,服药无效,继之见血,孩子恐慌,昏晕倒地,察为月经来潮。后月经时来时止,无定期,身体越见消瘦。查患儿发育不良,毛发不荣,面色苍白,声低形怯,身体瘦弱。舌淡无苔,脉微细略涩。遂以太子参30g,茯苓15g,白术(炒)30g,莲子(炒)30g,薏苡仁30g,砂仁15g,扁豆(炒)15g,香附(酒、醋、姜炒)各5g,白芍30g,山药30g,柴胡(醋炒)15g,枳实15g。以上诸药共研为极细药粉,以550g蜂蜜炼沸后,加麦冬、五味子为膏以治日服2次,经期加服1诉近半年已不需其他药品助养。
次,另以山药(炒香)100g、女贞子60g、黑芝麻(微炒)60g、核桃仁60g,磨成细粉,以等量白面炒成熟面,合上4味,每日晨冲服9g,调理2个月后,体重增加,月经基本正常,继以前法调治,其母按:《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女子月经犹如月之盈亏,潮之涨落,循规而行,故《内经》称之为“月事”,是女子成熟后的正常生理现象。现今青少年接触事物多,思想压力大,学习负担重,或身体早熟营养过剩,或身体瘦弱营养缺乏,其发病虽与淫邪因素、七情内伤、生活所伤、体质因素不无关系,但从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和冲任督带损伤等病因讲,总以动血为忌。12岁少女,身体生长发育虽然较快,但生殖器官尚处于幼稚状态,所以不能概而论治。经病治则重在治本以调经。《内经》云:“谨守病机”,审辨脏腑亦藏亦泻、定期藏泻的规律,以平为期。《景岳全书·妇人规》:“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妇人之治,则有治肝补脾之要妙”,参苓白术散在补脾,太子参大补元气宜于小儿;白术理中益脾,运气利血;薏苡仁通利血脉;砂仁专治肝肾;山药固肾益精;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养血柔肝;香附理气解郁,止痛调经,推陈致新,为女科之主帅。本文所治,不以经治,反获治经之效,正是遵循经典大法而获良效。
3. 李某某,女,38岁。月经每每后期,量少色淡,经后常感头昏心慌,舌淡苔薄腻,脉缓。证属禀赋不充,脾气虚弱,中焦化源亏乏,不能充盈血海,内养冲任,月经之机乖乱故也,治疗用党参15g,茯苓神各10g,白术10g,山药10g,扁豆10g,薏苡仁10g,莲子肉10g,当归、白芍各10g,地黄10g,女贞子15g。服药3周后月经来潮时,诸症皆除,量、色恢复正常,随访1年未再复发按:月经为女子特有生理状态,所谓“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时下”。在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下,月经即能按期而至,而脾胃则是影响和决定月经是否正常的重要因素,历代中医家在这方面看法大体是一致的。清代傅青主在论述治疗妇女月经病时强调指出:调和脾胃,健运中焦,资其化源,十分重要。故以参苓白术散健运中焦,则化源足,最终达到养血调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