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是以睡中汗出,醒来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又称“寝汗”。《金匮要略·水气篇》中“食已汗出又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首见盗汗之名。一般认为“阳虚自汗,阴虚盗汗”,对盗汗多责之阴虚。但从多方面的临床资料来看,对盗汗也应辨证分析。
盗汗不仅有阴虚火旺烦劳过度,或邪热耗阴,以至因精亏虚,虚热内生,阴津被扰而盗汗者,亦有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或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等导致者,故临症当辨证论治,属脾胃虚弱者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
【病案举例】
宋某某,男,35岁,工人。1982年8月9日初诊。患者1月来,睡醒后全身汗出,汗消后四肢发凉,头晕乏力,午后发热,心慌气短,口干不欲饮水,纳差。舌淡苔白,脉缓。自用浮小麦煎代茶饮无效,脉证合参,为脾阳虚候,元气不足,阴阳失调,阳损及阴,阴血亏耗,阴不内守,虚阳外越,迫液外泄。属脾阳虚的阴火证,宗李杲“甘温以补其中而升阳”之训,培补脾土,升阳益气。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以达阳升阴长,阴长而盗汗除。处方:党参18g,白扁豆18g,山药18g,黄芪18g,白术15g,云苓15g,陈皮15g,升麻9g,桂枝6g,生姜4片,大枣5枚为引。4剂水煎服。4剂服毕,盗汗止,余症也见好转。
按:盗汗一证,多由阴虚火旺所致。但属脾虚阴火者也有之。临床上辨病须与辨证相结合;不能死搬硬套,一病对一法一方,不然就难以应付千变万化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