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疾患。是现代人的一种常见疾病。胃痛轻隐隐作痛、纳差、恶心、呕吐;重则痛牵胁背、泛吐酸水,甚至呕血、便血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说:“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
【病案举例】
李某,男,40岁,农民。1981年12月28日初诊,患者有胃痛史2年余,平素头晕乏力,吐酸水,腹胀纳差,大便溏。腹痛隐隐,喜按喜热饮,进食痛减。诊见患者面色萎黄,呈慢性病容,舌质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缓,拟方:党参20g,炒白术12g,云苓12g,陈皮12g,炒白扁豆15g,淮山药15g,砂仁g,黄芪18g,桂枝6g,炙甘草10g,大枣5枚为引。3剂水煎服。嘱忌生冷饮食。1月3日二诊,服上药后,饮食稍增,腹部觉温,余症如故。效不更方,继服5剂。1月10日三诊,诸症均有好转,胃脘疼痛已开始减轻。按上方共服40余剂,二年沉疴始获痊愈。
按:胃脘痛原因虽多,然临床上属脾胃虚弱者并非少见。此案乃久病脾胃虚弱,中阳不足,运化失常,寒湿中阻,气血生化乏源,脉络失养所致。宗《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温之”
之旨,投参苓白术散加减,以辛、甘、温之剂,温其中、益其气、升其阳,脾胃功能恢复,气血生化旺盛,脉络得养,不止痛而痛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