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病的简称,为肩周肌肌腱、滑囊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炎症,因外感风寒、潮湿,肌肉在外力作用下损伤,可使局部软组织包括关节囊、肩袖、韧带、滑囊、肌肉肌腱发生慢性无菌性炎症,致使患者病程可长达几十年甚至十余年。此病开始表现为某一块肌组织慢性疼痛,而后病情逐渐加重和发展,肩部呈刀割样、针刺样、酸痛、钝痛,乃至夜间疼痛加重不能侧卧位休息。肩部功能活动完全受限,以至于穿衣也十分困难。本病俗称凝肩、冻结肩、五十肩(多发于50岁左右的患者),相当于中医的“痹证”。
【临床应用】
孙氏25】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肩周炎40例,同时设对照组40例。方法:治疗组基本方:炙黄芪40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0g、地龙10g、桃仁6g、红花6g、鸡血藤15g、海风藤15g、桂枝6g。随症加减:寒邪较重,冷痛较盛加炙麻黄6g、炙川乌5g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病久湿郁化热,热痛较盛者加忍冬藤15g,桑枝15g,以清热除湿,疏经通络;刺痛较盛,肩不能举加制乳香6g、制没药6g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伴颈项僵痛加葛根15g以疏经解痉;痛连腰背加威灵仙10g、杜仲15g以疏风通络,濡养筋骨;疼痛剧烈,夜不能寐加炙马钱子3g、全蝎3g(包冲),以蠲痹通络止痛。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取穴肩三针、臂臑肩井、曲池、尺泽、合谷、阿是穴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87.5%。两组痊愈率和显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冯氏25以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蝎子爬墙功能锻炼,治疗五十肩患者32例,治愈24例,好转4例,无效和中断治疗者各2例。李氏用补阳还五汤为主综合治疗肩周炎进行临床分析。治疗方法:设治疗组125例,对照组50例。综合治疗组采用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味内服。生黄芪40g,当归尾12g,赤芍12g,地龙10g,川芎6g,桃仁、红花各9g。寒甚者加附子10g;风盛者加蜈蚣1条、僵蚕6g;湿重者加滑石12g、薏苡仁30g。每日1剂。合肩部推拿,隔日1次。局部疼痛明显患者,加用穴位注射,用2%普鲁卡因2ml,醋酸确炎舒松-A2ml,当归注射液2ml,三药合用,每7天注射1次,30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日服骨刺片治疗,1天3次,每次5片,疼痛明显者加服芬必得胶囊0.3mg,1天2次,30天为1个疗程。结果:综合治疗组有效率98.4%,对照组有效率72%,两组疗效有显着差异(P<0.01)。
【病案举例】
1.吴某,54岁,农民,2002年5月初诊因左上肢活动困难1个月而求诊。患者缘于2个月前,因淋雨后感冒,在当地卫生院治疗后感冒症状好转,但出现左上肢酸楚,渐至活动困难,左肩关节疼痛,只能前伸,不能后屈,旋转困难,曾赴某县级医院行普鲁卡因封闭,当时效果良好,1周后诸症再现,再次行封闭术,但缓解症状不到3天,后屡服用抗风湿药及外用止痛膏效果不显,反而出现胃脘不适,故要求服中药治疗。四诊所见:痛苦面容,少气懒言,纳减眠差,左上肢被动体位,活动受限,无法后旋及外展,左肩关节处压痛(+++),遇寒加剧,舌质青紫、苔薄白脉沉紧涩诊为气虚夹瘀,寒凝闭阻。治宜益气祛瘀,散寒止痛。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黄芪90g、白术15g、川芎10g、赤芍10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6g、羌活10g、独活10g、姜黄10g。每日1剂,连服5剂。二诊:患者自诉服药后精神较前好转,饮食增加,左上肢活动较前灵活,但外展后旋仍困难,压痛(+),舌质青暗、薄,脉沉涩。守方去羌活、独活,黄芪加量至120g,加桑枝6g,再进7剂。三诊:患者自诉服药后,左肩关节疼痛缓解,左上肢能外展后旋,但后旋时仍觉不适,舌淡苔薄,脉沉涩。守原方再进5剂以善后。随访2年,左上肢活动自如,前恙全无。
按:五十肩(肩关节周围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发病机制常为内伤(体虚)后外邪(风寒湿)侵而致。临床辨证一般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而进行治疗。该患者患病1个月,几经周折,病情迁延,就诊时表现为气虚为主,不能祛寒于外,不能行血,导致瘀阻于肩出现疼痛,活动困难而遇寒加剧,故以补阳还五汤加减,从而达到气足血行,瘀去痛止的目的。
2.李某,男,56岁,工人。初诊时间:190年10月18日。患者右肩疼痛2个月余,于臂动侧疼痛,呈针刺感,昼轻夜重。曾在其他医院针灸、理疗,服用抗风湿中、西药物治疗,收效甚微。近日疼痛加重,肩臂几乎僵直。现查:患者肩关节外形无异常,右肩周组织压痛明显,外屈、后伸不超过15°,旋转受限。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纳差,面色白,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沉弦,脉症合参辨为气血不足,瘀血阻络。治宜益气活血,通络止痛。处方:黄芪30g、当归尾9g、赤芍6g、地龙6g、川芎6g、红花6g、桃仁6g、青风藤12g、威灵仙12g,水煎服7剂。服药7剂后二诊,患者精神大振,诉其肩痛明显减轻,活动幅度增大,饮食增加,效不更方,原方黄芪加至60g,继服7剂,并嘱其功能锻炼。又服7剂后,患者肩痛消除,功能活动正常,饮食大增,精神振奋,乃于前方去青风藤,威灵仙,又服7剂以巩固疗效,共服药21剂,达到临床治愈,随访2年未复发。
按:肩周围关节炎中医称“漏肩风”,因多发于50岁左右的病人,又称为“五十肩”。人过七七,脾失健运,肝肾亏损,气血不足,气血运行不畅,血停为瘀,瘀停于肩,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故关节失于滑利,而发生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本例患者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通络,正中病机,加炒白术与黄芪相伍,益气健脾功能增强,加青风藤、威灵仙取其通络止痛作用,药证合拍,故收良效。
3.宋某某,女,53岁,教师。1987年6月26日。左肩疼痛6月,夜尤甚,活动受限渐重,经针灸、推拿、理疗等治未效。线片未见异常。诊为肩关节周围炎,初予祛风胜湿、温经通络剂煎服2周未效,改投益气活血、温经通络之剂:黄芪50g、川芍10g、赤芍12g、当归尾15g、地龙12g、姜黄12g、羌活10g、葛根12g、鸡血藤20g、桑寄生10g、桑桂枝各10g.5剂,肩痛见缓,继服,配合功能锻炼,半月病愈。23
按:五旬之人,肾气不足,气血渐亏,腠理不密,风寒湿邪乘虚侵袭,寒凝筋脉,气虚血瘀,筋失所荣而为病。王清任认为:治疗痹证用温热药不愈、利湿药无功、滋阴药不效者,乃风寒湿入于血脉,使血凝之故,“若总逐风寒,去湿热,已凝之血,更不能活。”故以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佐以祛风胜湿、温经通络、益肾柔筋,病自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