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神经性头痛,是由于颅内外血管、神经调节障碍而引起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头痛,含血管性头痛和神经性头痛,是多种疼痛的一个症状或临床主要表现的症状,近年来认为皮质和下丘脑异常导致三叉神经不适当的激活和脑膜的血管舒缩障碍以及血管周围炎性神经肽的释放与发病有关。一般认为是5-羟色胺等使颅内动脉和颞动脉收缩引起的。
血管神经性头痛属中医学“头风”、“内伤头痛”范畴。头痛一证,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中医学认为“头为清阳之府”、“诸阳之会”,五脏六腑气血皆上注于头。因此,外感、内伤、五脏六腑的病变都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于头,产生头痛。临床当根据脉证分辨外感与内伤,给予不同的治疗。1其中偏头痛是一种呈周期性发作,伴有胃肠道症状为主的血管性头痛。此类头痛都具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相当于中医“内伤头痛”范畴,而内伤头痛的发生,多与情志因素相关。多由于情志不舒而致肝胆失其疏泄,木旺乘土,脾失健运,痰浊内生,2正如《丹溪心法·头痛》所说:“头痛多主与痰,痛甚着火多,有可吐着,可下之。临床上多有痰热作怪,不通则痛、不荣则通,而温胆汤正中与之,从痰论治。
因此,以化痰通络、清窍止痛为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治则。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温胆汤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中枳实中所含有效成分黄酮类能抑制组织胺的释放,具有较强的抗过敏活性;半夏、茯苓、枳实、生姜均有显着抑制小鼠自主运动,减轻疼痛反应的物质,并有镇静作用;川芎有镇痛及扩张血管作用。
【临床应用】
赵氏3应用温胆汤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76例临床观察,并与西药组50例对照。治疗组76例中,男25例、女51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51岁,平均21.6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6年,平均28个月。对照组50例中,男14例、女36例;平均年龄最小17岁,最大50岁,平均20.3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4年,平均27.2个月。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明显意义,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参照高等院校教材《神经病学》有关标准,经系统检查,并排除颅内占位病变及三叉神经痛等疾患,确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
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苯噻啶片,第1至第3天,每晚服0.5mg,第4~第6天中午及晚上各服0.5mg,第7天开始早、中、晚各服0.5mg。病情基本控制后,可酌情递减剂量。若头痛发作剧烈可口服酒石酸麦角胺咖啡因片1片。治疗组:予温胆汤加减,药用:半夏12g,陈皮12g,白术12g,生姜10g,天麻15g,厚朴12g,枳实10g,竹茹10g,蔓荆子15g,茯苓30g。加减法痰浊郁久化热,症见口苦、大便不畅、苔腻、脉滑数,去白术加黄芩10g,大黄6g等行气清热泄下之品;头痛甚者,可加虫类药:全蝎8g,蜈蚣2条,地鳖虫3g;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如针刺,久病人络,可加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5g,赤芍10g,活血通络;久病气血不足加黄芪15g,当归10g。在辨证基础上可加引经药,太阳头痛可加羌活10g,蔓荆子20g,川芎10g;阳明头痛可加葛根10g,白芷6g,知母10g;少阳头痛,选用柴胡6g,黄芩10g,川芎10g;厥阴头痛,选用吴茱萸10g,藁本6g。水煎、每日1剂、日3服服药期间停用其他治疗方案。上述两种方法均1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疗效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制定。治愈:症状完全消失,随访一年未见复发;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偶有轻微疼痛,但时间很短好转:疼痛的程度、范围、次数及时间均有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结果:头痛消失,随访未再发生治愈者为48.7%,与西药组比较有极显着差异(P<0.01);头痛基本缓解或偶伴有轻微疼痛,或间歇加重者为26.3%,与西药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经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有显着意义,治疗组治愈率48.7%。对照组22%,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P<0.01)
杨氏等应用加味温胆汤治疗胆郁型偏头痛疗效观察,治疗方法:均予以加味温胆汤加减:茯苓15g,法半夏10g,枳壳10g,竹茹10g,白芷10g,川芎10g,钩藤20g,陈皮1g,甘草5g,生姜3片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若化热则加丹皮10g、黄芩10g兼瘀血加桃仁12g、红花10g;病久肝肾阴虚加枸杞15g、桑寄生10g14天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烟、酒、茶及其他刺激性食物。治疗结果:临床治愈22例,占57.9%;显效11例,占28.9%;有效3例;占719%;无效2例占5.3%;总有效率94.7%。
高氏等应用温胆汤治疗头痛37例。取得良好疗效。治疗方法:对照组30例,口服正天丸,每日2次,每次6g治疗组37例中,应、,
用基本方温胆汤:法半夏、广陈皮、茯苓各20g,炒枳实15g,竹茹30g,川芎15g,黄芪10g,生姜5片,甘草g痛在额者加白芷、葛根;痛在颞者加柴胡;痛在巅顶者加吴茱萸、藁本;痛在枕者加羌活、防风;全头痛者加枸杞、人参;肝气郁滞者加山栀、郁金;血瘀者加丹参、地龙;经期头痛加益母草;寒盛者加细辛。每日1剂,水煎,日服2次。两组均口服15天后停药治疗结果:治疗组37例中,显效12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9.18%;对照组30例中,显效6例,有效1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66%,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脑血流图恢复情况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梅氏8温胆汤加减治疗中学生紧张性头痛46例,方药组成:半夏12g,陈皮12g,茯苓10g,实12g,白术10g,天麻9g,竹茹10g,甘草6g。伴头晕,少寐,记忆力减退者加枸杞子12g,夜交藤15g,生地黄10g;伴恶心,纳差者加藿香9g,鸡内金15g以上汤剂,1日1剂,分2次口服,15天为1个疗程。治疗效果:痊愈:治疗1~2个疗程,临床症状消失,停药1年未见发作36例。好转:临床症状消失,停药半年偶有发作,但发作时间症状较以往明显减轻8例。无效:临床症状减轻不明显或未减轻者2例。
【病案举例】
(1)患者,女,36岁。于2005年10月6日就诊,间断性头痛3年余,每因疲劳或情绪波动时诱发。三天前因劳累又致头痛发作,感左侧头部胀且跳痛,疼痛难忍,恶心欲吐,闭目畏光,心,。:烦,口苦,目赤,大便干。脉滑数,舌质红苔黄中医诊断:偏头痛。西医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证属:痰热内蕴,上扰清空。
宜:化痰降逆、祛风通络。方用温胆汤加黄芩10g,柴胡10g,天麻10g,白芷10g,菊花10g,刺蒺藜10g元胡12g水煎服,日1剂。服药3剂,头痛减轻,呕恶好转,仍感左侧头闷胀且跳痛,宗上方加蜈蚣两条,全虫6g,继服7剂,头痛大减,诸症消除,邪祛正安1
(2)沙某,女,35岁。2006年3月12日初诊患偏头痛10余年,间断发作,每发于左太阳穴处,痛不可忍,长期服用止痛镇痛等西药,服后当时缓解,停服痛又作。此次3天前头痛又作,左太阳穴处及眉棱骨痛不可忍,并有恶心,心烦,不思饮食,口苦,夜不能寐,舌质红,苔白腻,脉滑。查头颅CT未见异常,脑血流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末端血流增快。西医诊断为偏头痛,中医辨证为胆郁头痛。治拟和解清化,方用温胆汤加味:茯苓15g、法半夏10g、枳壳10g、竹茹10g、白芷10g、川芎10g、钩藤20g、陈皮10g、夜交藤20g、甘草5g、生姜3片。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用7剂后疼痛减轻,恶心悉除,饮食增加,精神转佳。惟睡眠欠佳,心烦。药见效机,大法不变,原方加丹皮10g。又服14剂症状消失,复查脑血流图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6
按:温胆汤,常用于治疗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现临床变通应用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明显。中医认为痰为其主要病理因素。“头为天象,诸阳经会焉。若六气外侵,精华内痹,郁于空窍,清阳不运,头痛乃作。”胆附于肝,为奇恒之府。胆禀春升之气,“胆气春升则万物安”,胆气宜升不宜降,最忌郁遏。胆府清阳之气一旦郁遏,即可导致头痛。6说明其发生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多由于情志不舒而致肝胆失其疏泄,木旺乘土,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所致,正如《丹溪心法·头痛》
云:“头痛多主于痰。”由于此病病程长,且反复发作,又多兼瘀、虚,温胆汤正主治其“痰”。偏头痛其证杂而多变,常因缠绵难愈反复发作而令临床工作者棘手。治疗偏头痛西医方法较多,诸如抗炎镇痛及钙通道阻滞等方法,但临床上很难取得满意疗效,因新特药物如曲坦类的使用,使治疗费用大大增加,减低了患者的依从性。对照组中取5-羟色胺对抗剂苯噻啶来治疗,能减轻症状,减少发作次数,但对急性发作无即刻缓解作用,故用能使脑动脉血管扩张与搏动恢复正常的酒石酸麦角胺咖啡因片缓解急性发作,但因其不良反应较大而只临时服用。治疗组用加味温胆汤治之。方中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湿去痰消。佐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加天麻窍去痰,配蔓荆子通络止痛。全方共奏化痰通络、清窍止痛之效,使痰化、湿祛、络通,则通而不痛。本着从痰论治思想,连续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服用温胆汤治疗,观察结果表明,温胆汤加减,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明显优于西药苯噻啶、酒石酸麦角胺咖啡因片组因此,从痰论治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之可行性和优越性,为我们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