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即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疝气多是因为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过肥、用力排便、妇女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疝气最主要的症状是在腹股沟区,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肿块系由腹腔内的器官脱出到疝气袋所形成,脱出的器官以小肠居多,因此摸起来感觉柔软,退回去时常会伴有咕噜咕噜的杂音,其他如大肠、阑尾、大网膜等亦可能脱出。
中医学认为,疝的发病多与肝经有关,凡肝郁气滞,或寒滞肝脉,皆可致疝;亦有先天脏气薄弱,不能收摄而致疝者治疗多选用温补肝肾、散寒之品。
【病案举例】
患者,男,20岁,始患疝病,稍劳即发,发时右侧睾丸坠肿痛,不能做重体力劳动,卧床休息须达一周左右症状方能缓解。曾服用温肝散寒、行气消坚药多剂,效果不大显著后服补中益气汤等,亦不见功。缠绵三载,殊以此为苦、诊其脉虚弦,两尺无力,苔薄中剥,并且伴有头眩腰酸,两手发麻诸症。此乃肝肾阴亏,络脉失养之象。思魏氏有峻补肝肾治疝之法,颇与此证相同,故拟:熟地15g,生地15g,枸杞子15g,金铃子5g,砂仁15g,当归5g,北沙参12g,麦冬10g,连服3剂,睾丸肿痛大减,仍于原法继进治疝两周而愈。
按疝痛治法,一般均以温通散寒为主,如“天台乌药散”等,都是常用之方剂。但如肝火横逆之患者上法即非所宜也。《续名医类案·疝病门》中所载魏玉璜先生治汪、鲍两案,均以大量熟地、枸杞子,伍以沙参、麦冬、川栜子等药治愈在这种启发下以此法治疝病患者,效果令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