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青盲
青盲是指眼外观端好,而视力渐降至盲无所见的眼病。病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后文献多有记载,但以《证治准绳·七窍门》
为详,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视神经萎缩和皮质盲本病可从青风内障、视瞻昏渺、高风内障等多种瞳神疾病演变而来,亦可由其他全身性疾病或头眼部外伤引起。
对儿童眼睛威胁最大的小儿青盲眼的主要病因,是儿童视神经萎缩。儿童视神经萎缩主要发病于脑炎、脑膜炎和高烧抽风之后,如治疗稍晚或稍有耽误,其结果一般都是双目失明。但是,如果在发病后的半年内接受正确治疗,治愈率则可达到5.9%这就是说,当小儿患上了脑炎、脑膜炎和高烧抽风之后,一定要注意观察小儿是否因此又患上了视神经萎缩病,如果有此嫌疑,应立即予以治疗。患上此病的主要症状是视物不清,可借助视力表进行检查。视神经萎缩是由神经胶质纤维增生和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的视神经纤维退行性病变,这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眼底疾病,多发于青壮年。临床特点是视力逐渐下降,最后终至失明,眼底视乳头颜色变淡或苍白,视野向心性缩小,或呈扇形缺损,有的无暗点,有的相对或绝对暗点。早期可无自觉症状,直至中心视力及色觉(先红后绿)发生障碍时才被注意。
临床上根据病因,病变本质和视乳头的表现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病变。原发者病变位于球后,向下行萎缩,多由于外伤,眶内肿瘤或炎症压迫,球后视神经炎,遗传性疾病,脊髓痨及烟酒、甲醇、铅中毒等引起。继发性者是由其他眼内疾病引起多由视神经炎,视乳头水肿,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病变转变而来。视神经萎缩类似中医眼科的“视瞻昏渺”和“青盲”证,《诸病源候论》谓“眼本无异,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见物耳”。皮质盲是大脑枕叶皮质受到毒素影响或血管痉挛缺血而引起的一种中枢性视功能障碍,以血管痉挛性损害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为双眼视觉完全丧失,瞳孔光反射正常,眼底正常,可有偏瘫等。本病常见于26岁小儿。现代西医学一般采用皮质激素及扩血管药物,但疗效不甚满意。皮质盲在中医学中相当于小儿青盲。如《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所言:“小儿青盲,因胎受风邪,生后瞳人端好,黑白分明惟视物不见”。认为与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损等有关。《世医得效方·眼科》:“小儿青盲,胎中受风,五脏不和,呕吐黄汁,两眼一同,视物不明,无治法”。
【病案举例】
1.患儿,4岁,1989年4月12日初诊。察觉双目失明1周(其母代述)。20天前,患儿高烧、呕吐、头摇伴神志不清住院。诊为“脑膜炎”。经过抢救治疗,热退、吐止、神清,惟双目失明。检查:双眼无光感。眼底视乳头呈灰白色,边缘不清,动脉变细,黄斑中心凹反射可见,网膜色泽略淡。可见左侧上下肢弛缓性瘫痪。脉弦细而数,舌润无苔。诊断:小儿青盲(视神经萎缩)高热之后,余热未清,脉络受阻,精气不能上注于目。治宜疏肝通络,兼清余热。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忍冬藤10g,嫩桑枝10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10剂,能辨认常玩的玩具,下肢能站,上肢能抬举。上方继服10剂,视力恢复正常,足能步履,手能握持,停药观察。2年后随访正常。
加忍冬藤、嫩桑枝,意在通经活络,兼清余热,以冀瘫痪的肢体恢复活动。
患儿,2岁,1990年3月22日初诊。双目失明1月,两个月前,患儿发烧、呕吐伴抽风,遂住院,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经治疗诸症悉平,但两眼失明。检查:双眼视力无光感。外眼、眼底未见病理性改变,大小便正常。诊断:小儿青盲(皮质盲)。肝经郁热,热极生风,经治疗虽热退风熄,但精气受损脉络受阻,致使目不能视。治宜疏肝解郁,兼活络,使肝木条达,精气上注。方用丹栀逍遥散加生地3g,赤芍3g,升麻1g,五味子1g。水煎服,日1剂。上方共服45剂,双眼视力能从1米远处拾起纽扣。加生地、赤芍,生血行血使肝木得滋,升麻、五味子,一收敛滋肾,一轻宣升阳,使气机升降自然,木得条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