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熟地黄240g,山茱萸120g,山药120g,泽泻
90g,茯苓180g,牡丹皮90g
【功用】滋补肝肾。
【适应证】肝肾阴虚,头目眩晕,骨蒸劳热,齿龈出血,赢瘦骨蒸。
【邓氏临证心得】在我的经验中,喜用六味、八味而少用张景岳氏的左归、右归。当然左归丸(饮)、右归丸(饮)对于那些虚损甚而胃肠尚能受纳者,不失为良方,不可抹杀。
曾治患者李某,患肺结核,为阴虚火旺之体质。曾患失眠,中西药久治不愈,越来越重,乃住院,用尽各种药物与方法未效。人瘦削甚,面白潮红,唇色鲜红,每夜只能睡眠1~2h,心烦不安,两手心热,舌瘦嫩,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尺寸俱弱。此阴损及阳,气阴两虚,阴阳失调,阳气浮越,夜不交于阴所致。治宜益气养阴,方用六味地黄汤加高丽参9g(另炖兑服)。隔两天再探视,问知病仍未愈,建议仍用前方,试服1剂,睡眠时间延长,3剂基本治愈。
曾用六味地黄汤加党参和太子参以治不育症。冯姓青年,农民,娶远房同宗之女为妻,结婚3年未孕,并非近亲结婚的关系,而是男方不能入道,观其外表,个头比较高大,力气过人,诊其面色如常,舌嫩胖,脉虚大。《金匮要略》:“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今冯氏外表一如平人,脉虚大而不能入道,是虚劳证。先按《金匮要略》法用桂枝龙骨牡蛎汤加黄芪30g,服半月后,脉大稍减而尺弱,改用六味地黄汤加党参30g,以益气补肾阴。服药半年已能入道。
女方因久不得入道,人转瘦,月经失调,曾予调经,能人道后不久得孕,但未能固胎而流产,又为之调补气血冲任。男方继续服六味地黄丸加党参。3年前后生2个男孩。
20世纪60年代在某医院会诊一男孩,7岁,病哮喘,连
续哮喘不停已2d,病孩辛苦甚,医生说是哮喘持续状态,已用尽西医治法未效。诊其面色尚泽,唇红,舌红无苔,脉细数而两尺弱,此肾阴虚甚,肾不纳气所致,乃予六味地黄汤加蛤蚧一只(9g),一剂而哮喘停止。此方以六味地黄汤治其本,蛤蚧补肺益肾、定喘止嗽,既能治标又治其本,故其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当然,蛤蚧治哮喘是有效的。曾见一中医用蛤蚧两对(活蛤蚧去内脏)浸酒服,治疗断根。
大最近治疗一例语迟之病孩,已两岁多仍不会讲话,连“爸”
“妈”二字的发音也不准,身体瘦弱,走路需扶着,舌嫩淡,指纹淡而脉虚,用地黄饮子加减,服半月,讲话、走路都有进步。地黄饮子由肾气丸化裁而成,功能补肾益精,治语声不出,近人用治动脉硬化、卒中后遗症等属于肾阴阳两虚者。
足证肾与脑的关系中医自成系统。
【解读赏析】六味地黄丸,是补肾名方。这一称谓来自钱仲阳所着的《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这六味中药组成。最早是“八味地黄丸”,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后来,宋代名医、儿科专家钱乙把八味地黄丸里面的附子和桂枝这种温补的药物去掉了,变成了现在的六味地黄丸,并用它来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等病症。
明代非常推崇“肾”的作用,认为肾是人的“先天之本”,一时间,很多名医倡导补肾,比如明代名医薛己最善补肾,他就主张,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用八味地黄丸。薛己的实践为许多后世医家认可,他们倡导的补肾观点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如同仁堂古方六味地黄丸要求使用出自河南的怀地黄和怀山药(四大怀药)。怀地黄则要求第一要大,第二要熟,只用三等以上的高品质原料,再将地黄以黄酒泡透蒸熟,遵循古方“酒蒸酒制”;而山茱萸除采用道地药材“杭萸”,含核量控制在1%以内;牡丹皮只用安徽地产“凤丹皮”等清代名医柯琴曾说:“肾虚不能藏精,坎宫之火无所附而妄行,下无以奉肝木升生之令,上绝其肺金生化之源,地黄禀甘寒之性,制熟则味厚,是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用以大滋肾阴。填精补髓,壮水之主,以泽泻为使,世或恶其泻肾而去之,不知一阴一阳者天地之道,一开一阖者动静之机,精者属癸,阴水也,静而不走,为肾之体,溺者属壬,阳水也,动而不居,为肾之用,是以肾主五液,若阴水不守,则真水不足,阳水不流,则邪水泛行,故君地黄。以密封蛰之本,即佐泽泻以疏水道之滞也,然肾虚不补其母,不导其上源,亦无以固封蛰之用,山药凉补以培癸水之上源,茯苓淡渗以导壬水之上源,加以山茱萸之酸温,藉以收少阳之火,以滋厥阴之火,还以奉少阳之气也,滋化源,奉生气,天癸居其所矣,壮水制火,特其一端耳。”
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就有久服地黄暴脱之说。陈氏说:
“有些小病,本来可以不用服药,但过于讲究补养,医生投其所好,以六味地黄丸、八仙长寿丸、阿胶、海参胶等滋腻补剂,连归脾汤、逍遥散也加地黄,服之良久,不见其益亦不见其害。但满腔中俱是浊阴弥沦,偶然因其他诱因发病猝然失去知觉,痰涎壅盛,吐、泻、大喘、大汗等症与中风无异。”
陈氏认为这是补水滋水太过,以致水邪滔天,一作不可救止。
应治之以大剂通脉四逆汤加减,或大剂术附汤加姜汁,或于前二方中重加茯苓。
历来中医认为五行皆一惟火有二,君火相火,君火为心经之火,君主一身之火,相火为肾中之火,宣布一身之火,君火无相火,则不能宣布诸火以奉生身之本,相火无君火,则不能君主诸火以制其妄行之灾,所以李杲立内伤劳倦火乘土位的立论,朱震亨则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
归纳起来,本方具有三补三泻的特点:六味地黄丸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黄用量是山茱萸和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牡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茱萸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同时补药的用量大于泻药的用量,以补为主。主要用于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手脚心发热、遗精盗汗等症状,经过历代医家的验证,临床疗效显着。
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就是现在的桂附地黄丸,桂附地黄丸适用于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若阴虚症状较重,达到阴虚火旺的地步,出现睡觉出虚汗,口干舌燥,春秋季节手脚掌脱皮等症状,可以使用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知母、黄柏而形成的滋阴降火的知柏地黄丸。
若肺肾阴虚出现潮热、盗汗、两颧发红、咳嗽等症状,可以使用滋肾养肺的麦味地黄丸,比六味地黄丸多了麦冬、五味子两味药。若肝肾阴虚引起眩晕,两眼昏花,视物不清,眼睛干涩,经常用电脑引起的视疲劳等,可以使用滋肾养肝的杞菊地黄丸,比六味地黄丸多加了枸杞子和菊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