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别名】药本(侯宁极《药谱》),寒号虫粪(《开宝》),寒雀粪、五灵子(《中药志》),血灵脂(《云南》),溏灵脂(《湖北》)。
【来源】本品为鼯鼠科动物复齿鼯鼠Trogopterusxanthipes Milne-Edwards的干燥粪便。
【产地与产地加工】主产于河北、内蒙古、山西、甘肃等省区。全年可采集,以春、秋季产量大。收集后,除去杂质,晒干。
【历史沿革】唐代有同灯心别研法(《理伤》)。宋代有醋熬(《圣惠方》),微炒(《旅舍》),酒研(《证类》),醋炒法(《总录》)。元代增加了姜汁制(《丹溪》),烧法(《精义》)。明代有醋和面裹,烧令香熟(《普济方》),土炒、制炭、煮(《奇效》)。现行有醋制(《中国药典》1990年版),酒制、炒炭(《河南》),炒法(《集成》)等。
【炮制方法】净制除去杂质(《中国药典》1990年版)。
切制块状者砸成小块(《中国药典》1990年版)。
炮制
1.醋制
取净五灵脂,炒热,喷醋,再炒干。每净五灵脂100kg,用醋10kg(《中国药典》1990年版)。
2.酒制
取净五灵脂(块灵脂斫成小块)置锅内,用文火微炒,随即喷淋黄酒,再炒至微干,取出,晾干。每净五灵脂100kg,用黄酒12~18kg(《河南》)。
3.炒炭取净五灵脂斫成小块,置锅内用中火炒至黑色存性为度,取出,放凉(《河南》)。
4.麸炒取制麦麸放人锅中,用文火炒热,再加入生五灵脂,炒至黄色。取出,筛去麸,冷却后人药(《常用》)。
5.炒制
取五灵脂用微火炒至具焦斑或微黑色,放凉即可(《集成》)。
【成品性状】五灵脂:为长椭圆形颗粒“灵脂米”或不规律的块状“灵脂块”,大小不一。表面黑棕色、红棕色或灰棕色,凹凸不平,有油润性光泽;断面黄棕色或棕褐色,不平坦,纤维性。质疏松或有粘性。气腥臭。醋五灵脂:外表黑褐色。质干硬,微有焦斑。略具
醋气。酒五灵脂:呈黄黑色。略具酒气。
【性微与归经】咸、甘,温。归肝经。
【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止痛。用于胸胁、脘腹刺痛,痛经,经闭,产后血瘀疼痛,跌打肿痛,蛇虫咬伤。
【用法与用量】4.5~9g。外用适量。
【处方应付】处方写五灵脂付醋制五灵脂。其余各随方付给。
【炮制作用】五灵脂生品具腥臭味,不利于服用,多外用,具止痛止血作用。醋制后能引药人肝,增强散瘀止痛的作用,并可矫味矫臭。酒制后能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并可矫味矫臭。
【化学成分】含维生素A类物质、树脂、尿素、尿酸等。
【现代研究】工艺研究:有人对五灵脂在炮制中的受热温度,炮制后尿素含量的降低和浸出率的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在保留原药成分、去除原药异味、增加药材外观的光泽感等方面以五灵脂用醋拌匀闷半小时后再炒至微干的炮制方法为优用醋拌匀闷15分钟后再炒,其形状保持完整,辅料充分吸入药材内部,其散瘀止血之功效增强。按药材、米醋、黄酒20:3:1的比例拌匀,置通风处晾至七八成干,再炒,再喷酒炒微于。成品颗粒小,辅料均匀透心,达到了矫味矫臭的目的,且有效成分易于煎出,调配方便。
【贮藏与保管】用陶缸装,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醋灵脂、酒灵脂密闭保存。
【备注】孕妇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