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别名】山大豆根、黄结(《经验方》),苦豆根(《中药材手册》),广豆根(《常用中草药图谱》)。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 ensis Gap nep.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与产地加工】主产于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秋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历史沿革】宋代有捣末(《证类》)。明代有刮去皮用(《品汇》)。现行有净制、切制法(《中国药典》1995年版)。
【炮制方法】净制除去残茎及杂质,洗净(《中国药典》1995年版)。
切制除去残茎及杂质,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中国药典》1995年版)。
【成品性状】山豆根:为不规则圆片或斜片。外表面棕色或棕褐色。切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质坚硬。有豆腥气,味极苦。
【性味与归经】苦,寒;有毒。归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肿利咽,止痛。用于火毒蕴结,咽喉肿痛,齿龈肿痛。
【用法与用量】3~6g。
【处方应付】处方写山豆根、苦豆根付山豆根。
【炮制作用】使药物净洁,便于调剂和制剂。
【化学成分】含总生物碱(约0.93%),黄酮类化合物,山豆根皂甙元A、B、C、D,山豆根皂甙Ⅰ、Ⅱ、Ⅲ。此外尚含酚性物质、羽扇豆醇、β-谷甾醇、维生素C和B1.
【现代研究】对山豆根生品、浸泡品、浸润品进行生物碱含量测定,结果生品的生物碱含量为1.29%,浸泡品为0.41%,浸润品为1.07%。认为采用浸润法软化药材有效成分流失少,且不易长霉。
【贮藏与保管】置通风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