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别名】木鳖(《开宝本草》),土木鳖(《金鉴》),地桐子、藤桐子(《中药材手册》),漏苓子(《中药志》),鸭屎瓜子(《药材学》)。
【来源】本品为葫芦科植物木鳖Momordica cochin chinensis(L our.) Spreng.的干燥成熟种子。
【产地与产地加工】主产于广西、四川、湖北、云南等省区。9~11月果实成熟时采摘,剖开果实,晒至半于,剥取种子干燥或用草木灰与果实一同搅拌,然后用水淘洗,除去瓤肉及外膜,取出种子,于燥。或装人盆钵内,待果皮近于腐烂时,将果皮弄烂,用清水淘洗,除去瓤肉及外膜,取出种子,晒干或烘干。
【历史沿革】唐代有去壳,麸炒法(《理伤》)。宋代有炒焦(《局方》),去壳纸捶出油法(《朱氏》)。明代有油制法(《正宗》)。清代有土炒(《奥旨》),制炭法(《金鉴》)等。现行有制霜(《中国药典》1995年版),炒焦(《汇典》),煨、砂烫法(《集成》)等。
【炮制方法】净制去壳(《中国药典》1995年版)。
切制取仁,捣碎(《中国药典》1995年版)。
炮制
1.制霜取净仁,炒热,研末,用纸包裹,加压去油(《中国药典》1995年版)。
2.炒制
取木鳖子,除去外壳,取净仁,用清炒法炒焦,以青烟尽,白烟升起为度,取出放凉。用时研碎(《汇典》)。
3.煨制先将干净的木材灰炒热后,加人木鳖子,用慢火(100℃~150℃)炒至外壳干裂有响声,外皮呈焦黄色时,去净硬壳,捣碎(《集成》)。
4.烫制取净仁与油砂拌炒,用文火炒至老黄色,取出,去砂,研细(《集成》)。
【成品性状】木鳖子:呈扁平类圆形。表面灰褐色,有网状花纹,周边有纵棱突起,呈锯齿状。内仁黄白色,富油性。有特殊的油腻气,味苦。炒木鳖子:外表呈焦黄色。煨木鳖子:外皮呈焦黄色。烫木鳖子:表面呈老黄色。木鳖子霜:为白色或灰白色的松散粉末。
【性味与归经】苦、微甘,温;有毒。归肝、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散结消肿,攻毒疗疮。用于疮疡肿毒,乳痈,瘰疬,痔漏,干癣,秃疮。
【用法与用量】0.9~1.2g;外用适量,研末,用油或醋涂患处。
【处方应付】处方写木鳖子霜,付木鳖子霜;写木鳖、生木鳖子付生品;写炒木鳖子、煨木鳖子、砂烫木鳖子各随方付给。
【炮制作用】生木鳖子有毒,供外用;制成霜后,除去大部分油质,降低了毒性,可供内服。
【化学成分】含木鳖子皂甙,被水解后生成齐墩果酸和糖。另,含皂甙、氨基酸及蛋白质、脂肪油等。
【现代研究】工艺研究:介绍一种木鳖子炮制方法:将木鳖子放人已将细砂加热的锅内,炒至鼓起并有芳香味,取出,筛去细砂,剥去外壳,将去净外壳的木鳖子放进沸水中加热2~3分钟捞出,用手巾等物搓,这样很容易搓去种仁绿表皮,然后洗净,轻炒干燥即可。本法操作简便,生产效率高,炮制品符合规范要求11。
【贮藏与保管】贮干燥容器内。木鳖子霜瓶装或坛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备注】本品有毒,内服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