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别名】马兜零(《蜀本草》),兜铃(《本草述》),臭葫芦(《中药志》),蛇参果(《四川中药志》),马铃果(《中药材商品》)。
【来源】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或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 lisSie b.e tZu ce.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与产地加工】主产于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河南等省。秋季果实由绿变黄时采收,干燥。
【历史沿革】南北朝刘宋时代有去膈膜令净法(《雷公》)。宋代有炒(《博济》),焙(《药证》),酥炙法(《证类》)等。明代沿用酥制法(《纲目》)。清代增加了炮法(《法律》)。现行有蜜制(《中国药典》1995年版),炒制(《集成》),烤制法(《烤制法》)等。
【炮制方法】净制除去杂质,筛去灰屑(《中国药典》1995年版)。
切制
1.搓碎(《中国药典》1995年版)。
2.用铡刀铡成短节(《贵州》)。
炮制
1.蜜制
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马兜铃碎片内拌匀,稍闷,置锅内,文火加热,翻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开放凉。每马兜铃100kg,用炼蜜25kg(《中国药典》1995年版)。先将马兜铃炒3~5分钟,至有香味,或炒焦后,加人蜜拌匀,再用微火炒15分钟,至焦黄微粘结,搅之则散,或炒至不粘手为度(《集成》)。
2.炒制
取净马兜铃,置锅内用文火炒至棕黄色,具焦斑时,取出,放凉(《集成》)。
3.烤制
将炼蜜与马兜铃拌匀,作好烤制准备。同时预热烤箱,当预热到130℃时,将铺薄层马兜铃的烤盘放人烤箱,烤制40分钟,取出。每净马兜铃100kg,用炼蜜25gk(《烤制法》)。
【成品性状】马兜铃:呈不规则的小碎片。表面灰黄色,有波状棱线。种子扁平而薄,钝三角形或扇形,中央棕色,周边淡棕色。种仁乳白色,有油性。气特异,味苦。蜜制马兜铃:表面深黄色,带有粘性。味苦而微甜。炒马兜铃:表面棕黄色有焦斑。
【性味与归经】苦,微寒。归肺、大肠经c
【功能与主治】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用于肺热喘咳,痰中带血,肠热痔血,痔疮肿痛。
【用法与用量】3~9g
【处方应付】处方写马兜铃、兜铃付蜜制马兜铃;写生马兜铃、炒马兜铃各随方付给。
【炮制作用】马兜铃苦寒,用于肺热咳嗽,痔疮肿痛,但生品味劣,易伤胃气,引起恶心呕吐。蜜制马兜铃能缓和苦寒之性,增强润肺止咳功效,可矫味避免呕吐。
【化学成分】主含马兜铃酸和一种季铵盐的生物碱。另含挥发油(为马兜铃酮)。北马兜铃果中含有马兜铃酸A、马兜铃酸C、马兜铃酸D及3-谷甾醇。
【贮藏与保管】置干燥处;蜜马兜铃,密闭,置阴凉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