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配方组成剂量】茵陈蒿末30克,五苓散15克(猪苓9克,泽泻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桂枝6克)。
【用法用量】上药合,每次6克,1日3次。
【方歌速记歌诀】
茵陈五苓为合方,茵陈末合五苓散,
清热除湿利小便,湿重阳黄此方偿。
【功用】清热祛湿。
【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烦渴。
【加减】表证未除者,加麻黄、连翘、赤小豆;热留未退者,加栀子、黄柏;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
【方论】黄疸有阳黄、阴黄之分,阳黄责之于湿热,阴黄责之于寒湿。本方所治黄疸为阳黄,湿重于热。方中茵陈蒿疏利肝胆,芳香化浊,为清除湿热、退黄疸主药,乃方中君药。杨时泰云:“茵陈蒿发陈致新,与他味之逐湿热者殊,而渗利为功者,尤难相匹……黄疸湿气胜,则如熏黄而晦,热气胜,则如橘黄而明,湿固蒸热,热亦聚湿,皆从中土之湿毒以为本,所以茵陈皆宜(《本草述钩元》卷九)。”茵陈芳香又能醒脾,清热又能利胆,而黄疸之因主要责之肝胆脾胃,故黄疸之治,茵陈为第一要药。《金匮要略·黄疸病》:“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故配合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脾湿从小便而出,湿去则黄自消。五苓散
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直达膀胱以淡渗利湿,其利水作用较茯苓为强。《药品化义》称其“此为利水第一良品”;《本草纲目》卷一9谓其“渗湿热,行痰饮,止呕吐、泄痢、疝痛、脚气。”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泽泻利水渗湿之功。《本草思辨录》卷四日:“猪苓、茯苓、泽泻,三者皆淡渗之物,其用全在利水。”佐以白术,既可补气健脾,又可燥湿利水。其标本兼治,补气健脾,则脾健运化有力,水湿不会停聚;燥湿利水,可直接祛除已停之水湿。水湿停聚于膀胱,则影响其化气行水之功,佐以桂枝既能温化膀胱之气而利小便,又可疏表散邪,以解除太阳之表证,一药二用,表里同治。方中泽泻配茯苓、猪苓,以加强利水作用;茯苓配白术以实脾利水;桂枝配茯苓,以温化水饮,通阳利水。五药合用,共奏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
本方中茵陈用量为五苓散的2倍,可见本方是主治黄疸,面目黄,小便黄不利,苔黄腻,脉濡数等脉证。在临床应用时,方中之桂枝辛温,有燥血之弊,白术甘温燥湿,有满中之患,.可易薏苡仁,加郁金、丹参,以益脾利湿,疏肝化瘀,其效更佳。此处的五苓散,分量极小,借其化气利水,与大量的茵陈配伍,利湿清热之功多,助热之弊弱矣。但茵陈清热之功用小,所以,方中之术桂,尤其是桂枝不适宜。
【医论】
本方首载于《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主治黄疸,面目黄,小便黄不利,苔黄腻,脉濡数。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主要特征。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又《灵枢·论疾诊尺》篇说:“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黄疸的病因有内外两个方面,外因多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所致,内因多与脾胃虚寒,内伤不足有关,内外二因又互相关
联。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正如《金匮要略·黄疸病》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由于湿阻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影响肝胆的疏泄,以致胆液不循常道,渗人血液,溢于肌肤,而发生黄疸。阳黄多因湿热蕴蒸,胆汁外溢肌肤而发黄;如湿热夹毒,热毒炽盛,迫使胆汁外溢肌肤而迅速发黄者,谓之急黄;阴黄多因寒湿阻遏,脾阳不振,胆汁外溢所致。总之,黄疸的发生,主要是湿邪为患。从脏腑来看,不外脾胃肝胆,且往往由脾胃涉及肝胆。脾主运化而恶湿,如饮食不节,嗜酒肥甘,或外感湿热之邪,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脾的输送排泄失常,湿邪阻遏,导致胆汁浸人血液,溢于肌肤,因而发黄。
黄疸的辨证应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为主,阴黄以寒湿为主。治疗大法主要为化湿邪利小便。
本方所治黄疸为阳黄,湿重于热,以身目俱黄,头重身困,胸脘痞闷,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质厚腻微黄,脉象弦滑或濡缓为辨证要点。
【验案】
有一家病伤寒七八日,身体黄,鼻目皆痛,两髀及项颈腰脊强急,大便涩,小便如金。予曰:脉紧且数,脾元受湿,暑热蕴蓄于太阳之经,宿谷相搏,郁蒸而不得散,故使头面有汗,至颈以下无之;若鼻中气冷,寸门近掌,无脉则不疗。急用茵陈汤调五苓散予之,数服愈。
【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茵陈五苓散具有较强的抗组织胺作用,对由组织胺引起的皮肤血管通透性增强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随剂量增加抑制作用增强。该方对过敏性休克无明显对抗作用。